时常会有陌生的学生加微信,然后留下一个个空泛、不找边际的问题。
“老师,距离高考还有90天了,怎么提高成绩?”
“我英语每次都是30多分,怎么逆袭呢?”
“我平时能考400分,有什么大学适合我?”
一面感叹,如今的学生连提问都不会;一面引导他们,把更具体的情况,陈述给我,我给进一步分析。
正如我预料的一样,我耐心的网络解答,并没有改变他们。后来,我放弃了这种徒劳、又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公益。再收到学生留言,我都是简单回复:找你的老师分析——制定计划——监督执行。
印象中,我回复最多的就是:一定要找你的每一科老师,具体分析你在这一科目上的学情,亲近老师是你提高成绩的第一步!
作为老师,我懂得:除了学生自己之外,最了解学生、最有办法帮助提高成绩的,就是自己的学科老师。
我经常鼓励班上学生走近老师:大家有问题,特别是成长和学习疑难,一定要及时找老师分析、帮你解决。没有一个老师,会拒绝一个学生的真诚,和积极进取的意志。
当然,我多么语重心长地重复,真正改变想法、主动走近老师的仍是少数。
对于即将成年的中学生,他们在行动上,本能地拒绝和老师成为一个“阵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观念,因为讲台的高度,根深蒂固。
我曾在网上,对一个充满诚意的留言学生,做过一个实验。
当他给我提出了一系列的学科困惑之后,我感到无能为力,老师总是比别人更真切地懂得纯粹理论的苍白无力。特别是他的弱科,数学和英语,政治老师的方法,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他对我充满信任之际,我给他了三个锦囊。
首先打开的是第一个锦囊。分别找自己的数学和英语老师,谈一次话,表明自己想学好的决心,道出不知从何处入手的困惑,表明希望得到老师帮助的真切愿望。
我也告诉他,如果上一步你没做到,下一步的锦囊是打不开的。
学生立即发来消息:老师,我胆子小,内向,成绩差老师不重视,哪里敢去找老师呢?后面还带上几个流泪的表情。
我给他讲了一通道理,运用了我曾经的学生找老师后提高成绩、实现理想的实例。在我的鼓励下,他增添了勇气,勉强答应了我,并约定,两天后再来找我开第二个锦囊。
再见之后,我又给他留言:你只有走近自己的老师,梦想才会走近你。高二是高中关键的一年,一定要勇敢地走出第一步。加油!
两天之后,他又给我留言:老师,我真的做不到,我上学最害怕的事就是找老师。求求你,告诉我成绩逆袭的第二个锦囊吧!
尽管他没有按时完成任务,我任何时候都未曾放弃过对学生的希望。原则不能变,必须先完成第一步,然后又是一番说教,直到他答应去找老师。
可惜的是,没过几天,我再次主动给他留言时,他已经把我删除了。可以想像,我的语言没有唤醒他足够的勇气,那个学生仍在地图的某个角落,迷茫着、徘徊着,他的成绩也不可能有太大改观。
曾有句话说,每个成就的人生,都离不开四个人。高人指点,贵人相助,小人监督,个人奋斗。
学生的成长,校园是主阵地,老师在求学阶段,比与父母的相处时间更长。老师既是学生的“高人”,也扮演着“贵人”,虽不是“小人”,却仍会督促着每一颗,难以战胜自己的童心。
无论外界对老师,有着怎么样的解读;我所经历的、了解的、身边的老师,没有哪一个不是以竭尽所能地敬业,面对每一个蜕变中的孩子。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我也是不会主动亲近老师的学生。因为内向、因为自卑、因为缺乏勇气,但离开校园,我就意识到那将是我一生的遗憾。
为此,成为老师后,我总是鼓励学生走进老师、亲近老师。我总是创造各种条件,加强师生沟通。比如,安排几个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和英语老师共同完成班报的“英语角”板块。
在我的引导下,高二分班后一个特别有决心的孩子,“爱”上了英语老师。中考时只有293分,英语仅30多分,他从未放弃,每天中午和下午,都和老师约定,去找老师补课。我能想象到,对于英语老师,会增加多少工作负担。可每次英语老师总跟我说,要是有更多这样的学生就好了,累点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他们能主动来找我、能坚持。
一年后,奇迹出现了。那个学生高考时英语96多,虽然也只是刚及格,已经创造了最快的增速,成为励志的经典。更幸运的是,他以良好的发挥,总分达540,成为班上最大的“黑马”。
高考,看的就是人生经历和知识经验。经历是自己的,经验的获得是多方面的,课本、常识、同学、老师。
老师不是万能的,但亲近老师的学生,无论是提升成绩、分析问题、人际沟通、处事方式,都能比其他人获得更多的财富。
古人有言:亲其师,信其道。亲近,才能相信;信任,才有安全感,习得的知识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老罗不扯淡:
本文说的是师生关系,其实,人生路上:三人行,必有我师。校园里,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和行为,不也是人生路上,我们对待“高人”“贵人”的诚意和决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