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去过香港,我的香港在书里,在电影里,在电视里。
东西文化撞击出了特别的香港,这地方有殖民时期的建筑,有现代的高楼,有悠悠闲闲的老大爷半上午去吃早茶,有健步如飞的年轻人拿着汉堡挤地铁,耳边充斥各种语言,眼前挤满了各类肤色,多元包容该是香港最好的形容词。
我读书看电视看电影甚少关注背景,此事发生在哪?发生在何时?一概不知。对香港的印象始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战火中倾了香港一座城,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初听书名,这该是多么刻骨铭心的爱恋,实则不然。白流苏期待着一纸婚约,现世安稳。范柳原总想着精神恋爱,追求自由,他对流苏的爱不足以使他许下余生。两个精明人各怀着鬼胎和算计在香港一遇一见。谁知老天最大,战乱来了,在随时可能丢掉性命的情况下,范来寻流苏了,无所依傍的两人撕下伪装,露出一丝温情,最终走在一起。我常想流苏的行为无异于赌博,如果没有那场战乱,他俩结局又当如何?流苏家是老派没落的家庭,范颇受西方文化影响,两人在香港的相遇,恰恰象征着那个时代的香港,文化撞击,战乱,纸醉金迷,人情淡薄,但自有其魅力。
读了这本书,我特别想透过浅水湾旅店的窗看看白色海滩,摸摸白范二人走过的灰砖墙,闻闻那火红色的花。我还特别喜欢白流苏的名字,后来拍了电视剧,看陈数穿着旗袍缓缓走来,不禁叹,这就是我心中的白流苏。
香港印象还来自于陈可辛导演的《甜蜜蜜》。影片由张曼玉黎明主演。黎天王彼时真是嫩的能掐出水来啊。张曼玉的影后不是白叫的,我看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时,觉得张曼玉穿旗袍真是风华绝代风情万种啊,演技也好,但目光被张曼玉的美吸引去大半。看《甜蜜蜜》时,觉得她的演技是真好,低头吃盘子里的小点心时,坐在车里看黎小军要邓丽君签名时,认领豹哥尸体时。。。她所表现出的压抑痛苦张力,隔着屏幕都感受的到。近些年40多岁的张曼玉又在玩摇滚,她的人生真的是各种尝试,各种不设限。大写的羡慕。
好了,表白完我女神,再来说说这部戏,1985年,李翘和黎小军各自怀揣着梦想来到香港。李翘在麦当劳上班,同时还打好几份工,要努力成为有钱的香港人,梦想着香港买一套房给自己,老家买一套房给爸妈。黎小军卖着烤鸭,梦想着在香港站稳脚,接老家的女友来香港完婚。两个小人物在底层艰辛的打拼着,后来翘遇到了豹哥真成了有钱人,小军也如愿在香港娶了女友。实现梦想的两人并不快乐,因为丢失了爱情。再后来,人事变迁,1995年,两人一同站在了宣告邓丽君离世消息的电视机前,洗尽铅华,再次相遇。其实早在1985年,两人在火车上就背靠背坐着火车同一天到的香港,只是彼时不识,正应了那句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对这句话颇有感触,刚和先生恋爱时,一次我坐25路公交从一家早点店门口过,透过窗子看见阳光下他正专注的在那等早饭,我立即特兴奋的在微信和他分享你是不是在哪儿哪儿呢?他说他天天在那吃早饭,想来之前坐25路多少次从那间早点店门口过,说不定彼时还感叹过这小哥真帅呢。果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哎呀,貌似扯远了。
其实这十年正是大陆被香港不断接受,两者相互融合共谋发展的十年。八几年的新年前夜二人摆摊卖邓丽君的磁带唱片,价格一降再降,一盒也没卖出去,据说是因为如果谁来买就说明谁是大陆人。彼时香港的氛围大抵是大家以承认自己是大陆人为耻吧。后来街头巷尾都是邓丽君的歌,遇到邓丽君,大家会兴奋的求签名。到了95年,翘已经骄傲地承认自己是广东人。电影中的游客也在说很多香港人到内地发展,因为内地机会多。到97年,我猜翘和小军的孩子都能满地跑了吧。
没去过香港,却莫名的喜欢,如果非要择一城终老,除了信阳,便是香港了。
http://www.jianshu.com/p/c74b5b535e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