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孤僻尚有可为,闭门造车绝路一条——评天才少年追梦三十年成为低保户(一)

文/张宏涛

一,一入数论深似海,从此天才成怪人

天才少年刘汉清的追梦悲剧,我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思考了很多天。

刘汉清和他的家

这是一个比伍继红更悲剧的天才人物。伍继红的沦落,是因为不善交际,又没有梦想,还加上时代和精神的原因;而刘汉清是既有梦想,又有几十年如一日踏实肯干的执行力,可是却成了一个因为热爱数学而过得越来越惨的人。发人深思啊!

大家可以先看这个新闻《哈工大学生成了低保户,多门课不及格都因痴迷数学?

这个新闻不够详实,但却是我最早看到的,昨天又看到了另一个细节更多的新闻:

男子痴迷数论研究20年没人认可,如今靠低保度日

如果你没有耐心看上面的新闻,可以看下我的简单总结:

1980年,大学刚恢复招生的第三年,16岁的天才少年刘汉清,考上了国家级重点大学哈工大(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大学之一。我国航天领域很多顶端人才都出自哈工大),成了全镇人的骄傲。

虽然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不过大学前两年,刘汉清成绩优秀,深受老师好评。

然而到了大三那年,他偶然看到了徐迟写的歌颂陈景润的报告文学。他一下被吸引了,然后就跳入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大坑(陈景润是取得了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突破性进展,在这个问题的证明上,是全世界领先的。但还没有最终破解,是最接近破解,刘汉清想破解这个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

徐迟在报告文学里写道:

一七四二年,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检验,都说明这是确实的。但是这需要给予证明。因为尚未经过证明,只能称之为猜想。他自己却不能够证明它,就写信请教那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请他来帮忙作出证明。一直到死,欧拉也不能证明它。从此这成了一道难题,吸引了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两百多年来,多少数学家企图给这个猜想作出证明,都没有成功。

刘汉清因为一头扎进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他对其他事情都不再感兴趣,为此,其他科目纷纷挂科。学校老师当然不希望他就这样毁了,于是一边劝告他,一边多给他了一年的机会,让他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这样就可以分配工作了(那时重点大学的高材生,一定可以分配个很不错的工作)。

但是他沉迷太深,对其他事情都毫无兴趣,所以,即便推迟一年,他也还是没有修完学业,没有取得毕业证,也因此没能分配工作,最后回了农村老家。

但他依然满怀信心,乐此不彼地研究哥德巴赫猜想。

就这样转眼过去了二十多年。

期间,同学帮忙,把他的研究的成果翻译成英语,发到互联网;还请该领域的权威潘承彪教授看。但都没有得到认可。

十年前,他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每天要服用大量的安定才能入睡。也是从那时起,他放弃了“ 数论”研究。放弃了十年。最近又重新开始研究。

离开学校32年了,他没干过什么工作,也不做家务,靠母亲做饭养活。吃的是每个月400的低保。

需要注意的是,这32年,他并不觉得痛苦,反而是很享受的,因为他一直在做他热爱的事情,而且是他最热爱的事情,超越其他世间一切!只是没能研究出让人认可的成果,这一点,让他遗憾。不过他认为自己还活着,并不能盖棺论定。他还会继续这个项目的研究。

刘汉清住的房子

我今天要分析一下他的经历,不是为了评价他本人,而是为了从他的经历上,总结出对我们有用的经验教训。

相比一辈子都做着不喜欢的工作,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他活得更幸福。但是如果他不是掉到这个坑里,而是能够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来,能够借助平台和资源,那么他原本可以更幸福,可以更好地追梦,并且造福全家人,而不是连累全家人。

对于有梦想的人,我从来都是尊敬的,我只是为他感动痛惜!我希望人人都可以用更好的方法来追求梦想。我希望有梦想的人,不仅精神上富足,也能在生活条件上富足!

二,刘汉清与前辈陈景润的差别!

为什么我说刘汉清是掉到坑里,是急功近利呢?为什么说他不善于借助平台和资源呢?

因为他并不是从小热爱数学,而是偶然看到了徐迟写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后,临时起意,掉进了这个大坑(最初看的那个新闻报道没有提到徐迟,但我猜肯定是,后来看到第二个新闻,果然如此。因为徐迟那篇报告文学,写得太煽情了,太能激发年轻人向陈景润学习了)。

大家知道陈景润是一个生活极其单调的人,他和刘汉清在性格及言谈上,也很相似,都是内向孤僻、不善言辞、不懂人情世故,两人也都疯狂痴迷数学,能够废寝忘食,对其他事情(比如金钱、名誉,甚至爱情……)都不感兴趣,但他们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人的履历。

1,专业不同

1950年(17岁)陈景润提前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

1980年,16岁的刘汉清被哈工大建筑材料系热处理专业录取。

两人都是少年天才,但陈景润的专业就是研究数学,在上中学的时候,他就下定决心,未来要挑战哥德巴赫猜想。大学里,他的老师、同学很多都是研究这个的,他不缺乏相关资源。

陈景润与华罗庚等数学大腕们的合影

刘汉清却并非数学专业,只是大三时被一篇文章打动了。不仅如此,他的母校当时也没有研究数论理论的专业,只有培养数学老师的数学师资班,他研究数论,完全靠自学,就是凭着一腔热血,研究学校图书馆有关数论方面的书籍(这些书籍应该都只是基础的入门书)。班里同学都不懂,老师估计也没精通的。他能利用的资源太少了。

2,对待文凭的态度不同,结果也大不同

陈景润顺利大学毕业,由政府分配至北京市第四中学任教。一年后,因口齿不清,被“停职回乡养病”。不过,没有在家呆几天,又被母校校长王亚南召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不用做其他工作,可以一门心思研究数论。后来到数学系任助教。

刘汉清则从大三迷上数论后,“走火入魔”,不再去上课,甚至懒得去考试,一心自学数论,挂科太多,同学劝、老师也都苦口婆心地劝他,但刘汉清认准了,就是不愿意改变……期间母亲生病,他回老家了一次,病床上的母亲也劝他:“你现在降级了,好好学习考试,等你毕业分配工作了再研究……”但他还是不听。

最后连考试,刘汉清都放弃了。他只想研究数论,认为做其他事情都是浪费时间。刘汉清的系主任曾痛心地跟学生说:刘汉清不能回家,回家就没有前途了。

但刘汉清最终还是回家了,没有毕业证,也自然不会被分配工作。不被学校认可,也不被国家认可,他成了没有组织的人,被“淘汰”了。

陈景润顺利毕业,成了有组织的人,既被大学认可,也被国家认可。于是,虽然因为口才差,无法胜任分配的中学教师的工作,但却很快被母校召回(组织没有放弃他),给他提供很好的环境,让他继续研究……刘汉清则断掉了一切与母校的联系。从此,一切都越来越糟!

刘汉清的家在大家的帮助下开始改造

两人都是很热爱数学的人,也都不善交际和言辞,但遭遇差别巨大,我们能只怪社会势利吗?

3,挑战难题前,陈景润做了充分准备,刘汉清赤膊上阵

1956年,陈景润被母校召回一年多,发表《塔内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同年,他写成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

1957年9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重视,陈景润被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

这是陈景润离开校园四年内的研究成果(包含在中学浪费的一年多时间)。他曾自述:

“在世界数学的数论方面的三十多道难题中,我攻下了六七道难题,推进了它们的解决。这是我的必不可少的锻炼和必不可少的准备。然后我才能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为此,我已经耗尽了我的心血。”

刘汉清呢?离开校门在家闭门研究四年,他也有了初步研究成果。但他不知道该给谁看!他的朋友主动来帮忙:

“他当时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该拿这成果咋办呢?当时美国已经有了因特网,我想到一位在美国工作的同学,请他将刘汉清的论文公布在网络上,希望能有国外行家评判。不久,一名挪威数学家有了反馈,对论文第三页提出一点疑问,刘汉清做了解答,又请美国同学翻译过去。但此后就没有了下文。”

后来,刘汉清的这位同学还几经辗转,最终找到了国内的数学权威潘承彪。但潘教授也没有认可他的论文。

从这里,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陈景润是做了很多准备的。而刘汉清却是心血来潮,一时冲动,就跳进大坑了。

陈景润并没有上来就向这个世界级超级难题发起冲锋,而是先在其他方面做出了研究成果,获得了数学界的认可后,才去挑战哥德巴赫猜想。

年轻的陈景润

刘汉清却在没有任何成果,甚至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的情况下,就放弃了其他一切学习,一门心思跳进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大坑。也就是说,不但在生活上、前途上,他没有任何考虑;即便在学术研究上,他也没有做任何准备,就像一个还不会游泳的人,就一头扎到了深水区;一个从未登过山的人,一开始就挑战珠穆拉玛峰!

刘汉清太急了,没有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俗话说:步子大了,容易……

4,陈景润会借力,刘汉清不会。

从陈景润毕业四年间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他虽然很不善于交际,但是他懂得借力,他研读国内最权威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数论的书时,用心进行了验证,发现错误后,写成一篇论文,并给华罗庚写信:

“我读了你写的《堆垒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个问题的计算错了。这好比是在明珠上蒙上了一粒微尘,希望您能更正。”

这封信和论文得到了华罗庚的赏识,再加上陈景润又刚获得了国家发明一等奖,所以华罗庚名正言顺地推荐陈景润进了中科院。他有了更好的平台和资源。

刘汉清呢?肄业生,又在农村,连发表论文的渠道甚至资格都没有。如果他在一所大学任教,就不会这么作难。他也没有一点主动借力的意思。把论文发到国外,那是朋友的主意,给国内教授看,也还是朋友帮忙,他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实在是太被动了。而且他没有身份,谁会重视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这么重大的论文呢?

陈景润热之后,模仿陈景润挑战哥德巴赫猜想的人不计其数,民间也特别多。但没有身份的人的论文,是不会得到重视的。教授也都很忙的,没有义务花那么多时间去审核这些没有身份背景的人的论文,这些论文基本也都没有价值,大都是没有受过学术训练的人写的。所以,刘汉清能得到评语,也已经是很不错的结果了。

不过,刘汉清虽然没有身份,但毕竟是名校肄业生,如果他懂得借力的话,他至少应该给陈景润写一封信,讲述一下自己的情况,和陈景润请教或探讨一下相关问题吧?或者把自己的论文早点寄给陈景润也行啊。并问陈景润,自己放弃一切,专门研究数论,错了吗?

要知道陈景润在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8年被定为一级研究员;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荣获首届华罗庚数学奖。也就是说,在刘汉清1989年研究出初步成果的时候,陈景润不仅活着,还活跃在数学界的舞台上,也才56岁。

也许陈景润看了他的论文,觉得有可取之处,听了他的事迹,会想起自己曾经的经历,然后破格推荐他到相关单位做研究员。也许会看了他的论文后,觉得问题很大,指出他的方向性错误,让他避免走弯路,或者让他意识到他还欠缺研究这个话题的资格,还需要进行基础训练,或者告诉他,这种方法已经走到头了,让他先放弃这个领域,研究一些更容易出成果的话题……总之都能让他少走很多弯路。

即便他的论文没有价值,也没有关系,因为他才25岁,他还年轻,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但是很可惜的是,他没有这样做。

今天看别的资料,发现他曾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他听说陈景润当时体弱多病,就没有去打扰陈景润。可是,陈景润就是做这方面的工作的,虽然有病(一直都身体不好),但也一直在工作啊!成不成,至少可以试试啊!他还是太被动了。唉!

5,面对不认可,两人的应对态度不同

陈景润早在1965年就宣布自己完成了重要的1+2的证明(其他人曾经从1+n逐渐证明到1+5、1+4、1+3,陈景润更近一步,证明到1+2,如果证明到1+1,哥德巴赫猜想就被彻底证明了)。然而因为太长,没有被发表,没有被认可。但陈景润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极度困难的环境里,不断修改精简他的论文,为此,花费了七年时间。这是他的自述:

“一九六五年,我初步达到了(1+2)。但是我的解答太复杂了,写了两百多页的稿子。数学论文的要求是(一)正确性,(二)简洁性……我那个长篇论文是没有错误,但走了远路,长达两百多页,也还没有发表。国外没有承认它,也没有否认它,因为它没有发表。从那年到今天已经过去了七年。

“我的成果又必须表现在这样的一篇论文中,虽然是专业性质的论文,文字是比较简单的;尽管是相对地严密的,又必须是绝对地精确的。若干地方就是属于哲学领域的了。所以我考虑了又考虑,计算了又计算,核对了又核对,改了又改,改个没完。我不记得我究竟改了多少遍?科学的态度应当是最严格的,必须是最严格的。”

我们再来看刘汉清,当数论方面的专家潘承彪指出:第五页有个论点未经证明,其他的论证便没有了意义。

但刘汉清认为:未经证明并非不能证明。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如果是陈景润,他会怎么做?他会立刻投入精力把第五页的那个论点再详细地证明一下。然后再向潘教授请教。

但刘汉清却并没有试图去做这样的证明。

陈景润认为科学必须绝对精确和严格,而刘汉清似乎对此不是太在意。

我想,原因是陈景润受过这种专业方面的严格训练,而刘汉清没有受过相关的学术训练。因为从大三痴迷数论开始,他就没有再用心上过课了。他应该也没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写过论文,没有得到过这种专业的学术规范方面的训练。

所以,当时他的论文被同学帮忙翻译发在互联网上后,曾有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数学系的博士指出:刘汉清的论文有不少错误,混淆了有关基数的定义,达不到论文发表的要求。

也就是说:刘汉清的确很痴迷和热爱数论,他也有一腔热血,但他缺乏严谨的学术训练,缺乏一些基本功。

一方面缺乏基本功的训练,另一方面,在面对不认可,两人的表现:一个是积极应对,一个是消极应对。谁更难成功呢?

6,科研的政治环境不同。

这方面,刘汉清无益是占优势的。他研究数论,挑战哥德巴赫猜想,虽然被村里人不理解,被大家认为是怪人,甚至神经病,但没有人去迫害他。他后来还有低保。

而陈景润呢?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生活的政治环境相当恶劣:

他工作的房间只有几平米,一张床,一个热水瓶,没有桌子和暖气(灯和开关被人毁掉了,窗户糊了很多层报纸怕被人发现他在搞研究。晚上靠煤油灯照明,把被褥卷起来,用床当桌子来做计算)。年纪轻轻就拖着病弱的身躯,后来成果惊动上层才被送进医院抢救。陈景润领导派人看望他时,他惊慌地大喊:我没有搞研究,我没有搞研究……(好心酸的画面啊)

可以说,如果不是那个年代的特殊环境,陈景润原本可以做出更多研究成果!

7,开放的格局和闭门造车,及对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同。

即便在那个学术环境很恶劣的情况下,陈景润也并没有闭门造车。他在研究员出身的图书馆管理员的帮助和保护下。白天,他被藏在图书馆一个小书库的深深的角落里看书。由于这些研究员的坚持,数学研究所继续订购世界各国的文献资料。这样几年,也没有中断过;这是有功劳的。白天看这些宝贵资料,晚上在煤油灯下继续挑战。

我们看陈景润在讲成功经验时的讲述:

“我是在中学里就学了英语,在大学里学的俄语;在所里又自学了德语和法语。我勉强可以阅读而且写写了。又自学了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到了勉强可以阅读外国资料和文献的程度。因而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成就时,可以从原文阅读,用不到等人翻译出来了再读。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我必须检阅外国资料的尽可能的全部总和,消化前人智慧的尽可能不缺的全部的果实。而后我才能在这样的基础上解答(1+2)这样的命题。”

也就是说,虽然陈景润的处境不太好,生活面也很狭窄,但是至少他是拥有很难得的相关资源的,陈景润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与世界链接,他不仅没有与时代脱轨,相反还一直站在数论研究现状的世界前沿。

陈景润一直在尽量运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苦学各国外语,直接阅读外国相关的数学资料和论文,他也是中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他有很多美好的希望,比如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计算,可以提高准确率,还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只是现实条件不允许。

而刘汉清呢?他什么资源都没有,也不愿意去争取。特别是回到农村老家后,他就失去了与外界的链接。他根本不知道在这个领域,外界又取得了哪些进展。甚至我怀疑,他在大学期间,也并不知道多少,没有去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就一头扎到这个大坑里了。

所以,陈景润虽然在极端恶劣的政治环境下,依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所以,刘汉清的闭门造车、与世隔绝,是导致他难以研究出成果,也难以被认可。这不是运气问题,而是自身的行为问题造成的。

刘润清的家在改造

2000年,互联网已经开始普及,网吧已经遍地开花,此时刘汉清也才36岁,如果研究数论,他可以借助互联网,借助计算机……他比陈景润当时的条件好。

但是,直到2017年,刘汉清连手机都没有一个(他曾经和同学通信,后来到了手机时代,他就和大家失去了联系,因为他没有手机)。他拒绝互联网(只用网吧的电脑看球赛),拒绝高科技……与世界隔绝,主动阉割自己的翅膀,主动自我囚禁,又怎么能够不困难重重呢?这不是科研的正确的路。

(未完待续)

本文实在太长,全文近两万字。所以分成上中下三篇。在明天和后天的文章里,我还会谈刘汉清和张益唐、梵高的区别,分析刘汉清的心理,反省和我刘汉清的相似和不同的地方,谈大家需要警惕掉的坑等。敬请期待!也欢迎大家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839评论 6 48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543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3,116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7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84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11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416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5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5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007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17评论 1 33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56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32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39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78评论 2 35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77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