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
1
静待花开,关键在一“待”字。待,就是等待。经过前期的浇水、施肥、松土、除草、灭虫……在阳光光照充足、温度湿度都适宜的条件下,花期到了,但是花开不开、开多大、开多长时间,这都需要等待,急不得。
前面尽心扶植,用心栽培,到了这个时候,只有一个“待”字。世间万物之美妙也在于这种不可知吧,才有了惊喜。
曾国藩有句名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和静待花开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一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也是这个意思。
尽情付出,静待花开。
2
早上,一边晨跑,一边听广播。讲的是关于早教的话题。
受访嘉宾是一位早教从业者,开办早教机构。她曾到多国考察,包括美国、欧洲、日韩。她的结论是,国外家长更轻松,孩子更自立。
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她考察后给出的建议是,家长最关键的要学会等待。
她举了一个例子。
在日本的一家幼育园,里面有近30名孩子,年龄从8个月到两岁多不等。
这么小的孩子,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能够学会自己穿衣服和鞋子。而且还会跟着老师学“布鞋”,就是把地上或鞋架上的鞋摆放整齐。
这在我以前认知中认为是不可能的,原来孩子有这么大的潜力。
而老师能做到这一点,最主要的就是在孩子学穿衣或鞋子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慢慢体会。即使穿错了也不去纠正,而是让孩子们自己觉得不舒服了,自然会自己调整。
而我自己带孩子的经历,就是孩子试了一两次不行,就越俎代庖了。在孩子穿反衣服或鞋子时,也是反复要求换过来。这种行为是不是阻碍了孩子自立精神的养成呢?应该是有的。
她还特意讲了一下老师点名的事。
老师点到孩子的名字,并不是要求孩子立即答“到”,而是等着孩子的注意力转过来,这个时间有时可能是一两分钟。有时可能是一个表示“我知道了”的眼神,有时可能是一个会心的微笑,总之,孩子有所表示就好。
通过这种做法,可以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让孩子把自己的名字与自己联系起来,也把其他名字和孩子对应起来,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在一个集体中。
这种潜移默化又贴近孩子心理习惯的做法,特别是耐心等待,太值得学习借鉴了。
3
网上时不时会有家长吐槽辅导孩子作业时的崩溃经历。
在我陪儿子做作业的过程中,也有过这种让人抓狂的时候。
儿子数学成绩还好,基本不用操心。但他对生字和单词很不感冒,经常出现一个字或单词,这次提错了,下次提还错,第三次又错。让人更加光火的是,他满不在乎的态度,好像错了的是我而不是他。
其他事情上也有这种情况,比如,嫌儿子刷碗、洗袜子不够干净,就不让做了。结果,只能是儿子越来越不愿意动手干活儿,心安理得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甩手掌柜。
认真反思,就是等待不够。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揠苗助长的故事都知道,但是到了具体事上就开始急躁。
4
等待是一种相信。相信孩子的潜力,相信只要假以时日,孩子肯定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等待是一种包容。包容孩子的暂时做不好,包容孩子的暂时笨拙,包容孩子的暂时摔跟头。
等待是一种节奏。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带孩子有时也需要放慢脚步,放开手,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一块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