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工作的目标,应该基于员工的 “ 进取心 ” ,而不是直接瞄准 “ 幸福感 ” 。
“进取心”是管理活动的源头,“幸福感”是管理活动的结果。管理工作,应该看重源头,而不是结果。这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幸福感”靠不住。
2-“幸福感”是靠不住的:
A.幸福感是一种自我比较,跟过去的自我比要有改善。困难点在于,一旦你的幸福感达到一个峰值,后面的幸福水平如果低于这个峰值,你的感受是黯然失色的。
B.幸福感还涉及到人和人之间的比较。自己变好,很多时候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一定不能比自己好,这样才更有幸福感。如果大家一块变好,人们往往不会获得应有的幸福感。
研究表明,幸福感是一件很难说得清的事情。所以,管理者不应过多地关注员工的幸福感,并且被这种幸福感牵着鼻子走,这样一来,管理工作很可能会本末倒置。
3-执行的逻辑,是你要有明确的任务,而且这个任务能相对清楚地描述出来,并且在一段时间里不变。
4-德国学者迈克尔•弗里斯教授“进取心”理论:
弗里斯把 “ 进取心 ” 定义为 “ 一种自我启动的工作行为 ”,员工可以在这种“进取心”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克服“完成任务”的心态,变“被动工作”为“自我启动地工作”。
如何建立员工的“进取心”呢?
A.培养员工的“自我启动”意识。要创造一个有激励的制度环境,激励、支持员工的进取心,让员工能够参加到正式和非正式的业务活动中来,需要他呈现出一种主动的状态。
B.培养员工的先动性,让员工不觉得自己老是在多事。要用制度和文化来鼓励他们有预见性,并且把预见性的事情提前想到,提前作准备。
C.保护有进取心的员工。这些员工不讨人喜欢,会对现状或者是大家熟悉的东西进行挑战,总是挑起事端,而且进取心越高的人反叛性越强。这些人对于组织的长期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要善待这类员工。
5-管理者要努力建立一个能够激发人的“进取心”的管理框架,增加员工在企业工作流程中的参与程度。
---------------分--------------割---------------线---------------
今天跟一个创业者聊到了新创公司的员工管理和激励问题。公司去年成立,招聘的全部是刚刚毕业的93/95后员工,他在公司里面倡导了一种“狼性”的竞争和生存文化,制度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在公司创立之后,他和员工都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公司成立一年多,业务渐渐完成布点,出现了由点到面的可喜局面。在“基薪、高提成”的收入模式下,员工能坚持一年下来,凝心聚力一心做业务,实属不易。
聊天过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90后,尤其是95后员工的管理问题。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群“经验为零、潜力无穷”的职场新势力。对“经验为零”,几乎没有太多异议;但“潜力无穷”,对管理者来说却是一个考验。如何辨识潜力,如何打心底里面认可面前这个人拥有潜力,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员工变潜力成即战力,这考验着管理者的水平。建议可从如下几个角度进行考虑:
1、 环境的开放度和容忍度
企业组织对”正确行为”以及“正确方法”的看法和定义,对“创新”的支持程度,对“错误”的容忍程度,都会通过管理者的言行或是企业文化反映到员工的行动上面。
企业认定员工做事的出发点是否可被接受?在此前提下,企业对员工工作的结果如何评价?尤其是对不够理想的结果如何评价?根据“强化理论”,任何正当的行为被鼓励,正当行为会更多出现;任何正当行为被否定,采取正当行为的动力就会被逐渐弱化。反之亦然。因而,定义“行为标准”,并对行为结果有持之不变的评价体系,是管理者首先需要面对的。
在这方面,管理者要严格控制“自恋情结”,随时克服“我是对的”以及“我比你强”两种心态,以包容和接纳的心态对待员工的行为和内在需求。
2、 员工的自我启动意识和先动意识
“自我启动意识“和”先动意识”,我理解为主动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这两个意识的存在和持续产生影响力,与个人特质和环境开放度有关。员工把事做好的意愿,不存在有没有这个问题,只存在意愿有没有被挖掘、需求和动机有没有被激发的问题。有能力、无意愿的员工,要注意探寻动机和“愿望盲区”,然后将个人需求、个人目标与组织的目标有效结合起来;有意愿、无能力的员工,要建立培训和成长支持体系,努力将员工积极性维持到能力匹配工作要求的阶段,并实现持续成长。
企业需要激发员工的主动意识,同时需要为员工发展开创一个适宜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后期能做到以企业文化环境来支持、指引员工正确做事。
3、 管理者的格局
管理者作为组织这艘航船的舵手,他的眼界、心胸、意识和行为习惯、正直与公正与否等等,简单说他的格局,决定着航船行驶过程中是否颠簸,是否能顺利、迅速地到达彼岸。管理者对组织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好的一面不见得每个员工能立刻学会,但是不好的一面必定会快速被员工识别并呈现出坏的结果。管理者的人格特质会被抽象成组织的“魂”,员工或者会一直吸附在上面,或者散乱一地。
4、 制度的保障
制度和体制,其重要作用并不在当人、当前、当事,而在于在所有人心中形成心理契约并让它长久有效。它让组织习得的经验和智慧固化,让人为因素的负面影响弱化,为组织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它的存在,可以减轻组织和员工发展的后顾之忧;它的适时更新和优化,同样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组织发展保驾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