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将这部八十万字的《金粉世家》读完,最后一章完毕,竟久久不能从小说金家的结局中走出来,一时惋惜,一时嗟叹,一时又掩书沉思。曾经的繁华终究是不在了,而人也是离的离,散的散,走的走。
读完此书,也是对张恨水先生佩服钦佩之极。全书一共一百一十二回,以民国时代为背景,写了一个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由繁华到没落的故事。通过写一个家族的发展史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豪门、金钱、权利、爱情、官场等相互交错。
有人评价说《金粉世家》是一部民国时代的《红楼梦》,但是它所展现的社会背景比曹雪芹的《红楼梦》更加广阔,更加深刻。《红楼梦》我大学时代曾读过,但因为当时的心境原因未曾读完,两部作品谁更怎样,也不便评价。今日读完《金粉世家》,却成了张恨水先生的书迷,只怪自己没有早一点接触张先生。
书的前半部分写总理在世时,金家的繁荣昌盛。一位正房太太,两位姨太太,八个儿女,佣人丫头老妈子听差汽车夫,无一不齐,应有尽有。房屋几进几出,每一个儿女都有自己的一处院落,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晚上金府灯火通明如白昼,若是有宴会,歌舞升平,欢声笑语,处处展现了金家的繁华。
那时金家得势,各班各处的朋友无一不捧,就连大门口也是热闹非凡。有人力车夫拉着车候着,有叫卖水果烧饼的,甚至也有卖豆汁,卖切糕的,也齐刷刷地分列在道路两侧,希望能挣点小钱来养家糊口。
相比于穷苦人家节俭刻苦的生活,金家几位少爷,少奶奶,小姐,包厢听戏,大请宾客,尽情跳舞的生活真是奢侈至极。
那时总理在任,权势尚在,社会各界人物对金家都有一份巴结,一份尊重,一份敬畏。金家的几位少爷也因为父亲总理的头衔在各个机构谋得职位,有的虽只是挂个名字,每月也有几百元的收入。
大爷凤举讨一房姨太太另立门户的花费,七爷燕西和清秋的新婚,以及大少奶二少奶添小孩的庆贺,铺成甚大,场面壮观。
那时燕西对清秋情谊正浓,郎才女貌,惹人艳羡。
书的后半部分写了总理去世,金家慢慢衰亡的景象。树倒猢狲散,既然这棵大树已经倒塌,就另找它处来乘凉,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常见的现象。
总理在世,这一大家子人尚可以安安稳稳无忧无虑地吃喝玩乐。总理逝世,金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切断,再加上金家的几位少爷本来就花钱如流水一般,这就使得金太太不得不想办法持家。辞退佣人,减少月费,均分家产。再加上几位少奶奶都各怀心事,这个大家庭散了也是早就注定了的。
自此,燕西也开始变心,对清秋没了从前的喜欢,认真,反而变得敷衍,不耐烦。今天花钱捧这个戏子,明天花钱捧那个姑娘,再加上时常同白小姐会面,他早把自己的妻子抛弃。
那一场大火烧掉了燕西和清秋仅剩的未来,也烧散了金家。先是二爷搬出家去,再是金太太搬到西山,三爷大爷相继搬走,五小姐六小姐燕西一同出国。这个金家已是破乱不堪,空空荡荡,荒凉衰败。从前的热闹不再,繁华不再,只剩一派没落之景。
看到小说中描写清秋跳河的部分(看到后面,忘了前面的楔子),心里真是难过得要命啊,眼泪忍不住刷刷刷地往下流,想着不能这么写呀,清秋的结局不应是这样。
那样一个美丽、善良、温柔、善解人意、有知识、有文化、另人讨喜的一个人儿,怎么会就这样死去了呢。后来读到这只是冷家散布的一个谣言,其实清秋早隐姓埋名,带着儿子跟母亲一起去过平常的粗衣淡饭生活,一颗心才终于落定。
想到清秋逃离金家的束缚,过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就知道这对她是最好的结局。既然燕西对她情谊不再,她也对燕西失望透顶,那就早早地分散吧,对两人都好。
只是看到金太太一人伴着清灯古佛,儿子自立门户,女儿出国,身边无一儿女陪伴,她的心里该好生孤独,好生落寞,好生难过吧。她搬到西山恐就是怕继续在待在金府有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之感,可是等她住到西山却常常是“欲雨泪先流”。
想到从前,再看看现在,怎能不让人有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呢。
在小说的最后,金太太总说自己快不行了,快要跟着他们父亲一路去了。人心里的信念一旦倒塌,精神奔溃,也就没有活着的念头了。最后梅里坐车去西山的那天,大风呼啸,黄沙漫天,使得车子寸步难行,此处对北京恶劣环境的渲染与勾勒,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切的一切终是不再,终是要被黄沙覆盖,淹没得无一丝痕迹。金家从此也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