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变教为学”
——《小学数学这样教》读书笔记14
什么是“变教为学”?这里的教与学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课堂教学,它是由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构成的。如果,教师“教”的活动占主导地位,则称为“以教为主”的课堂;反之,如果学生学的活动占据主导地位,则称之为“以学为主”的课堂。
“变教为学”就是要把“以教为主”的课堂变成“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应该重在学,因此,要研究学生如何去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导学、诊学、助学”,让教师的教更好的为学生的学服务。
一、为何要“变教为学”
一般来说,现实教学中,教师的讲还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也总是会有这种现象:教师在讲的时候,一定会有学生“或者没听、或者不爱听、或者听不懂”,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这部分孩子来说,教师的“讲”是无效的,讲了也是白讲。尽管,以后还是会重复的不遗余力的讲,但是“无论讲了多少遍,依然不会。”,这个时候,会在内心对这个孩子的学习能力或者学习态度给予抱怨与指责。郜舒竹教师告诉我们。教师这种言语乏力的现象启示这我们应当寻求“教师少说话,学生多活动”的教学模式。即,“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变教为学”的文化性
这里所说的“文化性”是相对于“工具性”而言的。长期以来数学教学的传统,是把数学知识和方法视为数学家创造完成,留待后人学习使用的工具。对于“工具”的使用追求的是正确和熟练。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并且熟练地掌握”工具”的使用,课程内容力图做到“模式化”和“程序化”,因此使得数学课程内容缺少了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性”、可以这样还可能那样的“多样性”以及前人创造知识和方法的“人文性”。教学要让孩子体验知识发生与发展的思考过程;引发孩子自然、自由、自主的思考与交流;引导孩子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得数学教学的过程具有“文化性”;进而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三、“变教为学”的课堂氛围
“课常氛围”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共同营造并感受到的一种软环境,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之中,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变教为学”主旨是把教师“教”的活动为主的教学,改变为以学生“学”的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者改变为“主动学习者。这就需要营造出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自然、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
四、“变教为学”的过程性
“变教为学”倡导的教学是过程性的,学生的学习是在感知、思考和交流的活动中新感得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是相当漫长的,是不能用一时一事的“对与错”或者“好与坏”进行评价的。应当相信,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是过程性的,是逐步深人的。这样的过程不仅包括对结论的记忆与应用,还应当包括对知识发生与发展过程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对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性以及方法性内容理解水平,也不是通过结果的正确与错误能够看出来的。
因此,在“变教为学”的实践中,教师需要耐心地等待。不能期望“浇水后立刻开花”,需要“静待花开”。但是,“静待花开”的前提必须是 “默默耕耘”。换一句话就是,只有做足了一切该做的工作,才有“静待花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