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youmine
在思考自己要读什么书之前,最好问问自己,我关心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因为只有真诚的问题意识才能将你引向真诚的阅读——阅读如此美好, 任何虚荣心的杂质都是对它的玷污。——刘瑜
可能因为我在社交网络晒书比较频繁的缘故,总有朋友会留言说,推荐几本书看看吧。大多数情况下,我会追问一下,喜欢什么类型的,什么题材的。也有的时候,我就直接把手头正在看的书发过去,哪怕这本我才看了不到二十页。也有那么几次,我直接回复了“推荐亚马逊销量排行榜”。
你说我是不是非常没有诚意?
阅读、听音乐、看电影都是私人体验非常浓厚的事情,用“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来形容也不为过。我曾给一个朋友强力推荐毛姆,这位朋友过分信任我,在亚马逊搜索毛姆,把前三排的书一起下了单,过了半个月,他说他连一本都没看完,觉得太无聊,“老子信了你的邪”。
好在他没让我报销购书的费用。
今天我来说一说自己对读书的一点认识。
读书真的这么有用吗?
首先我想说,读书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渠道。这年头,哪怕你是想学些专业知识,网上的制作精良的常春藤公开课都唾手可得,而且对于获取知识而言,阅读和听讲是最不效率的学习方式,实干(教授、实践、讨论)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读书就是个普通的爱好,而这个爱好,未见得就比精心的照料几株植物,投入的打一局台球来的高雅。把读书捧得太高,也只是抬高了书店里装帧华丽的名著套装的销量。
其次我想说,读书没有高低之分。文艺圈的人最爱搞循环鄙视链,啃社科的看不上读小说的,读原著的瞧不上买译本的,读纸质书的高调嫌弃读电子书的,用Kindle的傲然鄙视用汉王的。(当然现在也有人大搞反智主义,他人读晦涩的书会被其评价为“装逼”)读书与品位有关,但也仅是有关而已,何况品味这东西,也只是个浮动的概念。“巴尔扎克是个俗气的死胖子,每当骗到笔预付稿费就去搞花里胡哨的装饰,大家都觉得他没品味。但现在,读他书的人,会被觉得有品味。”(张佳玮)
读与不读是自由,读什么书更是自由。
我们小恶魔提利昂可说了,人矬就该多读书。
(啥也不懂的雪诺,你也该多读书了)
那我该读点什么书?
很多人在求书单的时候会加上各种量身定做的条件,例如,我今年刚高考完应该读什么书?我现在二十多岁应该读什么书?
我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哪些小说适合二十多岁的女生?”
很多人在回答中推荐了《红楼梦》、《围城》等等,以“减少少女幻想,专治偶像剧幻想症和没爱情会死病”。
有一个回答让人耳目一新:“二十几岁的女孩子,尽量不要再读女性向读物。性别的狭隘在这二十几年里基本已经累积到满溢了,不需要再有强大的标杆性人物再来验证一遍。”
我认为,阅读的第一大忌讳就是狭隘。
别人都说烂的东西,不浪费些时间去看看,只听别人说,没有用。管它是郭敬明、安妮宝贝还是毛姆普鲁斯特,你不真的去翻一翻,就无法建立自己对于好书和烂书的判断力,更难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书。没读过烂书,很难知道好书牛逼在哪儿。
知乎的匡舟同学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果你看过一些小说并且爱看小说,回忆你这二十年来看过的所有小说里最喜欢的一个,找到这个作者所有的作品,包括小说随笔散文博客微博,把他提及的喜欢的作家的作品看一遍,找到延伸出来的最好看的,再用此法推开继续,基本上,你五年内都不用别人给你推荐书了。
这个方法有一个好处,你是在看一个你了解的、趣味接近的人推荐给你的书,能看得下去些,不然我现在告诉你哪哪本书好看,你也不知道我是谁我看过什么,对我推荐的书,兴趣索然吧。
读书于我而言的意义,更像是思想的“行万里路”。读一本构架独特的小说,我能感觉面前铺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读一篇人物命运跌宕起伏的故事,我能感受到巨大的情感冲击,彷佛作为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一起经历了一遍他的人生。
我会给人推荐《三体》,而我并非一个科幻迷。三本书,它们带我体验了在宇宙维度上看一个文明的历程:从一个狭小的摇篮世界觉醒,蹒跚地走出去,飞起来,越飞越快,越飞越远,最后与宇宙的命运融为一体。我看到35亿年风雨兼程的行进在一个小小的人类个体面前停下,程心,她手中握着一个红色的开关,那一刻我的心跳像是漏了一拍。
我只需要感谢这个有着非凡想象力的大刘,通过他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宇宙。
还有比这更好的体验么?
愿你也能享受一本书带来的“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