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樊登读书的伊姿,这是我的每天一篇文章之第340天,学习《论语》第十五天。
傅佩荣说为政篇中的第四章是《论语》里四个精华中最重要之一,仅仅38个字就讲述的孔子的一生,这么简短的自传却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孔子十五岁立志求学,并终生都未停歇,孔子这一生立志于三件事:
一立志于学习;
二立志于行仁;
三立志于求道。
读论语不难发现,孔子一直强调君子的品质就是要实行仁道,这条道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在立身求道的过程中先要学习礼仪,孔子说三十而立,这个“立”在现在来看更多的是立业,孔子曾经做过仓库管理员,牧场管理员,当然最后他主要是教授知识,这就是他能够立的能力,现在人在三十岁时已经完成了学业,开始成家立业,这是这个时期应该做的事;
四十不惑,这个句话是说孔子在求学二十五年后,对人生的事已经看得很通透所以不再迷惑,而现在的人在四十岁时往往比较迷惑,因为上有老下有小,没有时间学习,所以迷惑不解,孔子有个学生叫子张,问孔子如何辨别迷惑,孔子就提到,当你爱一个人希望他一直活下去,恨一个人希望他立刻死掉,对同一个人又爱又恨就是迷惑,所以人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让情绪控制自己和别人交往的方式,避免让自己陷入这种两难之间。另一个学生叫樊迟,他也提到如何辨别迷惑,孔子说,一时的愤怒容易让自己忘记了自己的安危,甚至让身边的亲人跟着受累,这就时因为愤怒造成的困绕,这也是迷惑。
孔子提出解决迷惑就要考虑因果,又因就有果,凡事要先考虑后果再去想原因就会少去很多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指命运之外,还知道自己的使命,当一个人找到自己的使命感,人生就有了意义,从此他就不会感到焦虑;所以我们每一个都应该努力寻找自己的使命。
六十而耳顺,孔子五十一岁当官,五十五岁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用了十四年时间旅游,看过很多风景,也见过很多人,耳顺是能进去别人的意见,这证明内心已经非常平静,对于自己有足够的认识,情绪不再因为别人的言论而影响,这其实一种成熟的表现。
七十岁随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种大自由,无规矩不成方圆,当把仁道变成一种习惯之后,所做的事,都是在这个框架里面做想做的事情,那就是一种自由,由心去做,自由自在。。。。。。。
孔子活到了73岁,如果他活得更久一些,可能会有更高的境界,那个时候生活非常简单,人也非常简单,活得长久其实比较容易,现在我们的生活如此复杂,每天面对更种压力,活得长久反而不容易,但是人性在什么时代都还是相似的,我们可以巡着孔子的境界效仿,学习,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