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从因节俭而积攒东西到敛物成癖,哪怕许多明知可能一辈子也用不上的东西,也要抱着“万一什么时候会用到呢,扔了多可惜”这种近乎自欺欺人的借口,将它们一留再留。
当一段时间过去,我收拾东西时总会看到它们还好好地摆放在那里,有些放在角落里的东西因为不起眼甚至已经积了厚厚的灰尘。
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保存它们,只不过是給它们换了一个长眠的地方罢了,还白白占据了空间。
当无用东西多了,有用的东西反而会变得无处安放。而另一方面,我发现了一个让自己哭笑不得的事实:当人真正急用什么东西时,自会马上添置,哪还记得某个柜子的某个盒子里有而去翻箱倒柜呢?于是,之前积攒下来的旧物因此没能用上,却又多了个与他同类的物品慢慢变老。
这颇有讽刺意味,不是么?
我因此烦恼了很久——虽然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但还是下不了决心抛弃这些跟了我这么久的它们,何况我还有个致命性的弱点:恋旧。
骂了自己很多次还是死性不改,一个契机拯救了我——“断舍离”理念。
其实这个理念来自一本书《断舍离》,但我并没有看,因为我觉得对于这种既然能抽出简洁理念的书,没有必要去一字一句地读,只要能把握住理念正确的深意,付诸行动就可以了。
断=不购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积在家里无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的空间。
看过之后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还挺简单的,信不信在你下定决心付诸行动的下一秒你就会克制不住自己而“破戒”?
大道理谁都懂,付诸行动太难了,谁让我们天生就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呢?
可这并不能成为“脱罪”的借口,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生活得更美好。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我自认为很节俭,前面“敛物癖”可以充分佐证,可当我客观思量下来竟发现好像不尽是这么回事儿?虽然“节俭”是中华美德甚至是世界义务,但造成“积物成山”局面的这口“锅”还真不能给它背。
节俭下来的东西其实只占少部分,一个地方省下来的其他地方早晚能用上,例如笔墨纸张之类的工作、生活用品。另一部分的东西,其实是来自不能“断”,现代信息发达宣传到位,什么新款啊、流行啊,扫视一圈瞬间他有我有全都有了。
男生可能相对好些,购物种类有限也比较理智,女生就不一样了,光看化妆品从头到脚大大小小用到的商品犹如繁星,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又加上像是量身为女生制定的标签“逛街”,开心要逛难过也要逛,可以和家人逛、和闺蜜逛、和男朋友逛,而结果就是三个字“买买买”,得,大包小包满载而归了。
书架上书籍成山,有几本是从头到尾翻完的?衣柜里衣服春夏秋冬一件垒一件有多少件试穿过一次就再没碰过了?梳妆台上的化妆品多少还没用完就放任积灰的?……
对此我只能说,从现在起理性购物,只买需要的,不买那些摆在家里看的——那对它们是种亵渎。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栽在这点的除了像我一样有怀旧情怀的人,恐怕还有另类的——“懒癌”患者,总体表现在“懒得动”,具体表现在懒得将物品分类、收拾、整理、拿去丢。连动都不想动还指望什么……
而下定决心的人,决不能拖沓想着能推一天是一天,一定要尽快行动:将闲置已久的物品都找出来,对于那些早已破旧损毁只是用于偶尔缅怀过去的东西,要铭记回忆放在心中就好,不要想太多果断弃之,剩下的物品可以按照新旧程度分类整理,新的可以送给有需要的亲朋好友,旧一些的可以打理好装箱,像旧书旧衣物之类的可以募捐到乡村或山区也是善事一桩,其他的可以自己看着办,只是一定要意识到自己都这么久没用到它们了,就算要用可以买更好的,留着只是白白占地方罢了。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私以为前面两点做好并且能长长久久地坚持下去,第三点自然水到渠成。
都说世上最难的事是坚持,多余的话我就不说了。
推荐一个真人试验过的好方法,坚决要改变不良生活状态的人可以尝试一番:
1.将家里所有的东西装入一个个纸箱中打包好,为了方便最好分类装箱也可以在纸箱外写上箱内物品名称。(记住是家里所有东西,一件不漏,甚至小型家具也算)
2.当你需要某件物品时,从箱子里拿出它不用再放回去。(拿出的东西是你当时必需的)
3.基本两个星期左右,你可能就不用打开箱子拿东西了。
4.到21天后,屋子里拿出的物品才是你必需的,你现在的生活状态已达到最理想,可以毫不犹豫地把那些箱子以及里面的物品处理了。
相信21天后你会真正富有,不仅是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成长也会让你自己惊叹。
我是栀淳,爱极简主义,也爱简单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