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看完了《TED演讲的秘密——18分钟改变世界》这本书。很遗憾,我翻了两遍,并没有什么感觉。可以说这本书写的相当烂了。作者用一个理科生的思维去构解演讲,很难引起共鸣。我昨天还特地去参加了一次演讲活动,其实也就5个人轮流演讲来做训练。虽然讲的时候比以前好多了,但是还是非常紧张。这种紧张下了台都平复不了,我更适合坐在柜台后面和人交流,毕竟做了2年理财经理。在一堆人前站起来完全不行,柜台就像我的保护罩一样。
虽然昨天的演讲活动不是很正式,但是其实你想说服一个人,那就是一场演讲。无论人数是5个还是5000个。参加活动结束后感觉还是非常好的,因为站起来说话时,我就是主角。昨天回家急急忙忙的翻出《高效演讲》这本书,樊登老师讲过,当时感觉还是很不错的。阅读了一部分后,我想记录一下我的感想。
提到那些演讲者,我想大家是带着仰慕的。他怎么可以在台上这么流利的说话。虽然大多数人自己都没有勇气站上台,上了台也结结巴巴。但是对于聚光灯打在自己身上的感觉,多少十分向往。
我昨天回家的路上思考了一下,为什么会对演讲这个行为产生兴趣?答案是因为演讲代表着改变他人。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无时无刻不想改变他人,妻子想改变丈夫,母亲想改变儿子,销售想改变客户,老板想改变员工。如果说男女结合把基因延续下去是一种生殖行为。那么,你把一个想法植入别人的脑袋,使思想延续下去,一样是一种思想的生殖行为。而生殖行为是如此的美妙,这代表着我们人类从古至今的生存本能。
然而,这仅仅是演讲的动机。如果真抱着生殖本能的攻击性欲望去演讲那就大错特错了。演讲的过程,就是感觉走入一个充满敌意的环境,然后展现你的个人魅力在短时间内取得大家的信任,并不是用力量征服。你的想法未必可以植入观众的脑袋,晚上一碰枕头,大多数人就不记得90%你讲的东西。虽然如此,对你个人的感觉却可以根植到他们的心中。听完奥巴马的演讲,我相信除了专业人士,普通选民并不记得奥巴马的竞选政策是啥,但是大家都会觉得奥巴马是一个非常棒的人,以及“YAS,WE CAN!”
上个月看完《断舍离》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生活的主语是“我”。基于同样的道理,看了《高效演讲》的前面部分后,我发现演讲的主语,是“观众”。一切以观众为出发点,为观众服务。因为你是给观众带来礼物的那个人,所以观众才会信任你。
公开演讲的大忌,在于恐惧和乏味。但这种感觉会在慷慨精神中消失殆尽。
我用我自己的想法解释一下这句话,说道理,你演讲的目的在于,为别人,还是为自己。为别人代表着这件事是对的,你只要放心去做就可以。帮助别人(牺牲)本身就可以给人带来幸福感。而所有为自己的想法,都会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权衡,也就是这件事划不划算。那时摆在你面前无法两个利益,一个是不要演讲尽快逃离这个环境而让自己变得轻松。这个利益是目前且确定的利益。另一个是好好演讲,你甚至很难给自己总结出一个利益来,就算有,也是未来且不确定的利益。人的本性在于选择目前且确定的利益,得过且过,千年来都是如此。所以打赢的往往是减轻压力的那个利益。解决这件事的方法就是用价值观来克服原始本能。所以,把焦点放在观众身上,让自己觉得自己在为别人带来价值,会好很多。
然后我想说一下关于演讲的准备工作。这本书说演讲前你需要整理明白三件事,第一个是你想达成什么结果?第二个是,这件事和你的演讲对象有什么关系(关联性)? 你的要点是什么?
虽然其实说服别人就等于一场演讲。但是观众不仅相同。TED演讲就和公司领导对于员工的演讲有很大的区别。TED的演讲更倾向于对于不特定的群体,而现实中的演讲更倾向于对于既定的几个人。而演讲的目的也各不相同,对于教授来说可能就是做一场报告,而对于路演来说,是需要投资人掏钱的。
对于演讲的结果必须要要有清晰的认识。你的预期如果需要别人行动,就要以行动为导向。否则你的说话只不过是喋喋不休而已。后者是“我要和你谈一下这个问题。”前者则是“我要你下一步做什么。”
对于演讲的关联性也必须认真思考。一个农民工是不会有兴趣听你讲理财的。同理,马云也不会有兴趣听你讲如何做电商。一般这两类人都会拂袖而去,当然大多数人会比较给面子,只是掏出手机打一局王者荣耀而已。所以你要让对方明白“我会得到什么?”“我会失去什么?”“我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听?”
大多数人回家一碰枕头就会忘记你说的90%的东西,所以你要把要点总结为一句话,最好是口号。比如奥巴马的“YES,WE CAN”,我现在想到奥巴马都记得这句话。
最后是演讲的构架。演讲的构架我听樊登或者古典等等说过很多次了,就是坡道-发现-甜点。分别对应着,关联性-结果-要点。不过书中讲得更细,由于这本书更倾向于说工作中的演讲,所以分成了五个阶段。坡道-路线图-发现-问答-甜点。
所谓坡道,决定着人们是否可以全神贯注的听下去。夸张的说,一般你只有7秒钟时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你要知道,大家经历过太多太多差劲的演讲了。观众虽然坐在这里,但是完全有权利不听你在说什么。我之前对于坡道的理解有点问题,我以为一段有趣的话就是坡道。但其实最好不要用笑话开头,要找到观众心中在乎的那个点。
这里作者列举了一些技巧,比如:用“你”开头,设定一个场景,刘润的五分钟商学院一直用的是这种;用数据开头;用提问开头;用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开头;用自我的坦白开头;用想象开头(想象一下。。。);用历史开头;用故事开头。
而第二部分是路线图。给观众说明一下演讲有多长,比如“这次演讲我会介绍15分钟,然后互动环节15分钟,在3点钟就会结束”。虽然你觉得你的演讲非常重要,但是听众可能会视为煎熬。因为大多数人演讲听的少,而又臭又长的领导讲话听的多。然后要说一下流程架构,做一个预热,这样听众不会感到迷茫,让他们觉得你是有备而来。很多时候结论在最后才出现,而观众并无法感觉你现在说的这个故事到底和主题有什么关系。还要说一下互动安排,防止演讲过程中被一些观众打断。当然,我们中国人做这种事比较少,不过领导还是喜欢打断你的讲话的。这一部分在于保障观众的耐心。
这两部分后,你也基本预热完毕,可以真正投入的讲话了。其实演讲过就知道了,一开始很难进入状态。
第三部分是发现。发现过程要让别人知道些什么,感到些什么。出于金字塔原理,要把发现分为三部分。因为人的自然记忆只能记得三件事。但未必要删减一下,只是为观众做一个三点归纳。举个例子:如果你说“接下来我要分享影响我们公司的十九次重大进展”,作为观众是崩溃的。而如果你说“我要分享我们公司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就可以让人接受的多。而这三个要点正如前面所说的,可以用三句话喊出来。
我根据书中的例子总结了一下,这三个要点让人感到两件事,第一点是“计划的紧迫性”,第二点是“计划的可靠性”。一个影响当下要做,一个影响做了会成功。
第四部分是问答环节。有的人喜欢把问答环节放在最后。可是问答环节会破坏之前的气氛。而且预留出问答环节没人提问也是蛮尴尬的。甚至有人会证明他你比聪明而无理取闹。所以以问答环节结尾并不能给人以一个好的感觉。所以需要甜点再点一下题。
最后是甜点,甜点代表着粘性,用来触动观众的感情。让观众带着美好的回忆结束。可以用故事、轶事,或者“想像一下(可以包括未来的承诺与呼吁)”。总的来说,就是让他觉得改变会十分美好。
这个结构还可以稍作调整,主要是问答环节的调整。领导或者路演的投资人会不断打断你。所以可以多安排几次问答环节。每一个要点安排一次,或者每一张PPT安排一次,视情况而定。
本书289页,我只看到87页。两位作者据说是三届总统的演讲教练。服务过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当然理论的东西仅仅是参考而已。就我个人的经验,面对演讲首先要克服自己的紧张感,也就是多练。目前的目的也不是讲得多好,仅仅是希望在一堆人面前讲话不会紧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