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下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知道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孕育着新生命。
2. 知道小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科学探究目标
1. 用画图、文字的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2. 通过收集资料或访谈获得养蚕的相关知识。
3. 制定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4. 观察蚕卵孵化小蚕的过程,并按照计划做好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养蚕活动、观察蚕卵及蚕卵的变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 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小蚕。
3. 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养蚕技术以适应自己的需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记录并描述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难点:指导学生制定蚕一生生长变化的观察计划和进行长期观察。
教学反思:
1.探索活动一:在观察蚕卵的大小、颜色、形状、颜色等外部形态特征。
学生是通过课件中呈现的蚕卵图片和视频来观察的,反应出来的课堂效果是不好的:学生无法真实观察和感受蚕卵究竟多小,颜色等外部特征也会受投屏影响。
改进:
①把养蚕过程中记录的资料提供给学生对比观察。
因为我买的蚕卵当时已经孵化完了,我把孵化出的蚁蚕放到了更大的盒子中喂养,移动过程中对孵化盒内进行了拍照,如图所示。
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部分学生害怕蚕宝宝,大多数学生很感兴趣的观看且忍不住叽叽喳喳。
②下次教学本课时还是得尽可能提供蚕卵供小组用放大镜现场观察,会更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2.探索活动三:做观察计划
刚开始我出于想要强调观察计划表的目的,课堂的前两分钟直接展示我已经备好的表格(表格中已有我的养蚕观察记录)且告知课堂结束当天《蚕的一生观察计划》表格会发到班级群供自愿养蚕的同学打印使用。
优点在于给学生做观察记录示范,但没有经过学生讨论而老师直接呈现的观察计划学生是没有参与感且印象不深刻。
改进:按照教学设计步步深入,从蚕孵化—为蚕宝宝建造“家”—自然链接到探索三环节做观察计划,学生先思考小组讨论;老师打开观察计划表适当调整补充学生的讨论结果,比如补充学生感兴趣的“观察蚕粪便的变化”;最后老师再拿出已有观察记录的观察计划表做记录参考示范。
二、新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1.备课仔细研读教材教参
比如本次四下2-3《简易电路》一课中,教参明确写了“为了和中学阶段学习的简单电路进行区分。简单电路中包含了电池、开关、用电器等准确、标准的名称以及图示。尤其是在中学阶段绘制简单电路图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而在小学阶段并没有相关的要求,学生只要能够用图示等方式记录表达即可。”避免自己个人主观导致未紧贴教学目标,备课需仔细研读教材教参,围绕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流程。
2.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教和学都是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观察、发现、思考、讨论、表达、总结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如唐老师执教《简易电路》画电路连接图时展示学生画的电路连接图,由学生观察发现不足之处再进行二次修改。
3.教师巡视记录单的使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拿着巡视记录单巡视且及时记录,不仅可以记录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操作中发现的问题或亮点,也有利于后续展示或代表发言环节老师有针对性的挑选小组或学生,还可以及时记录下老师对当堂课的一些“灵光一现”教学反思、改进想法等。
三、疑惑和请教
1.我的养蚕经历:
我自己是三月初就开始养蚕了,3月4日收到的第一批蚕卵放在学校办公室,在3月21日周一时发现孵化出来了,由于缺乏经验此前一度以为已经不会孵化出来且暂时性遗忘了,所以具体孵化日期也不确认。
3月4日收到的五十多只一龄蚕,在我的精心呵护下于3月18日最后一只也离开了这个世界……刚好3月18日到了第二批一龄蚕,茁壮活到了现在。今日的状态如图所示。
分析了第一批蚕牺牲的原因有:①那段时间天气暖和,办公室温度过高,空气干燥;②蚕宝宝还很小、桑叶消耗量小,过早购买桑叶、冰箱中长时间储存,陆续基本都扔掉了,导致蚕宝宝大些吃的快些时候桑叶又没了;③给蚕宝宝吃的桑叶上的水分没有擦干;④蚕的饲养盒过小,一直养在商家配送的小圆盒中;⑤因为本人比较害怕这类软体小可爱,所以第一批一龄蚕从一开始清理蚕沙就是用夹子夹的,而那时候它们很小很脆弱……
2.关于本单元学生养蚕宝宝以及记录蚕宝宝的生长变化过程,有些疑惑请教老师们:
我是在上了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后开始让孩子们养蚕,导致目前可能本单元快上完了孩子们的蚕还没有结茧……请问大家是怎么规划学生养蚕时间的呢?
目前我的改进想法是,下次教学本单元时把课程内容交错着上,三月初就先上2-1然后孩子们就可以开始着手养蚕和记录,一单元上完后紧跟着再上2-2继续二单元教学。
欢迎批评和指正,非常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