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守益离开绍兴,进京复职,任经筵侍讲,加文林郎。王阳明携弟子蔡希渊、王琥(字世瑞)等一直送邹守益到萧山,并一起游览了浮峰山,登镇海楼。
邹守益作诗道别云:“醉下长林生别思,烟汀回首越山高。”
阳明则作《镇海楼》:
越峤西来此阁横,隔波烟树见吴城。
春江巨浪兼山涌,斜日孤云傍雨晴。
尘海茫茫真断梗,故人落落已残星。
年来出处嗟无累,相见休教白发生。
送走邹守益之后,师徒一行又来到延寿寺住了一晚,王阳明感慨道:“江涛烟柳,故人倏在百里外矣!”有弟子就问:“老师为什么如此放不下谦之(邹守益)?”王阳明说,曾子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云云,若谦之可谓近矣,这是非常高的评价。
黄宗明(字诚甫,号致斋,鄞县人)升工部屯田郎中,他没有赴任,如今补南都刑部四川司郎中。
马明衡(字子萃,号师山。福建莆田人)复职南都太常博士。朱廷立授诸暨宰、薛宗铠(薛侃之侄)授贵溪知县,皆来绍兴短暂问学。
另外,薛侃告病归养,也来继续问学,住在会稽山中,时时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写成文章交给王阳明过目,王阳明在表扬的同时,指出其“知”太过,太理论化了,与时局联系不紧密。为此还出了一些策问题目给弟子们去练习,如: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学要鞭辟近里。
论贺今上册立中宫表。
问圣人之心未尝一日忘天下。
夫子席不暇暖,而于沮溺、荷篑丈人之贤皆有所未足,是可以知其本心矣。至其论太伯,则以爲至德;论夷齐,则以爲求仁得仁。
四子言志,三子在皆欲得国而治,夫子盖未尝有所许也。及曾点有风浴咏归之谈,几于道...
五月,薛侃不耐山中暑湿而病倒,王阳明致书请其到城中的庵院居住养病,并教导说,疾病患难正是治学用功的紧要处。六月,薛侃离绍赴京回任所,他给阳明写信自省以前有轻傲的毛病。
王阳明回信说,此足见薛侃用功恳切,自知轻傲是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致知两字,乃千古圣学之秘。与此相关的,王阳明把改定后的《大学古本序》附寄给薛侃,希望他仔细学习体味。
薛侃在信中谈及杨鸾、陈明德的学业都大有长进,还有几位新学也颇有潜力。王阳明很高兴,又让他想起病逝的杨骥(杨鸾之兄),称赞他笃志圣学之志,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
随后,杨鸾几次给王阳明写信汇报学习心得。王阳明每次都予以勉励,并告诫学贵自得,得意忘言,不要被世俗习气干扰,对前辈的直言劝导,不要心生芥蒂。王阳明指点他说,读书札记只要直陈己意即可,不必拘于言辞,否则反而容易词不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