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一堂好课的标准有且仅有一条:课堂上学生是否“真学”。教师应始终记得,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备课,上课时应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
备课时要眼中有知识,心中有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纳入整个备课过程,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新知识的传授应在唤醒旧知的基础上进行嫁接,生发,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从这个层面来说,新知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扩充和丰富,而已有知识经验的唤醒会有助于包容和同化新知识。另外,教师还应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知识呈现方式,如讲授课,阅读课,讨论课,实验课等。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设计,简称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有助于优化知识呈现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知识,并把其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从而让学生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和框架。比如英语语法的知识梳理可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语法的知识树,用主干和枝干的形式形象说明主句和从句之间的关系,以及主句和各个修饰成分的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幅清晰的知识路径图,这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知识,并会防止学生在学一些细枝末节语法时迷失方向,从而“不识庐山真面目”。
备好了种子(知识)和播种的工具(教学设计),就到了播种(上课)的环节。知识的种子能否发芽,知识的火种能否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关键要看课堂上学生是否以主体的地位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如果说预授知识和教学设计是剧本,课堂便是基于剧本的现场表演。可惜的是,课堂教学的现场表演往往跳过彩排环节,一旦站到讲台上,现场直播就开始了。这往往会导致一些教育教学方面无法弥补的缺憾。虽然有时候学校会组织先导课听评课活动,也就是教学彩排,但大多数时间教师们都是拿着剧本直接登台现场直播。基于课堂教学的这种特点,课堂教学有缺憾是在所难免的,教师所能掌控的是想办法把课堂教学的缺憾降到最低,力求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最大化。
然而,课堂教学是否做到效率最大化,不在于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向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不在于教师让学生做了多少题,而是取决于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是否真的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之中。一句话,真学是否发生?这才是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在“真学”发生的课堂上,教师会完全按照预授知识设计和教学设计的备课剧本,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体验探索的乐趣,发现的快乐,感受深度思考后的顿悟和思维碰撞后的认知提升。“真学”的课堂上,教师需要转变角色,做课堂走向的引领者,少陈述,多发问,启发学生思考,思辨,制造新旧知识之间的问题和冲突,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讨论,体验发现和顿悟的兴奋,从而让知识的掌握牢固,深刻。真学的课堂,最要经受住考验的是教师,空有满腹经纶却不得不憋住不讲,这本身就是一种煎熬,剥夺了教师酣畅淋漓,大讲特讲的权利。但退一步讲,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学生的学才是王道,教师要始终明确自己的地位,课堂是有意义学习发生的场所,不是教师搞“知识霸权”,自我表演的舞台!明确这个道理,教师才有可能心甘情愿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真学”才有可能持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