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657,尽心章13-22-2》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
今天是戊戌年丁巳月戊戌日,三月廿一,2018年5月6日星期日。
昨天学习了"善养老"的内涵,除了表面上的"养生送死",还代表着中国政治思想的重要特点,代表其发政施仁国泰民安的清明景象。站在这个意义上再反顾此文,就有味道了。一时之间,风起云涌的时代画卷,正邪大战的人类命运,跃然纸上。伯夷与太公"辟土"隐居的智慧,细品之下,无奈与豁达交融其间,壮志与淡泊辉映成章。而当其勃然而兴时的情态,一下子就把那丰富的生命之德传达给后世,即对生命意义的觉悟与心得,如此清晰而有力:做最卓越的自己,用生命做到极致。
只要发政施仁,就可见人心归附如此之速。既知如此,为什么不做呢?因为缺少信心。为什么缺少信心呢?因为断根了。如何连上根呢?善述人之事,善继人之志。因此,要有在时间长河中存在的意识,勇于传承,连上根系。
这一节讲的内容,乍一看很具体,具体到不像"平天下"的战略,更不像能实施万世的方法。孟子说,五亩地的房屋,在墙下栽培桑树,妇女养蚕织丝,老人就能穿上丝棉衣了。五只母鸡,二只母猪,加以饲养,使它们繁殖,老人就不会缺肉吃了。百亩的耕地,男子去耕种,八口之家就足以吃饱了。
讲这些有意思吗?没意思讲它干吗?那是什么意思呢?
南怀瑾先生说,我们读古书有两个要点:第一,如果以现代人的立场去了解古代,那是大错;第二,以某地市民的立场去了解天下,全错。以某地市民的立场去看孟子时代的社会,那就会错上加错。为什么?"从春秋到战国这一段时间,三百多年都在战乱中。周朝分封的几百个大小诸侯,相互侵占吞并,以大吃小。到了孟子的时代,只剩下七个大国,所谓战国七雄,也都是以非法手段,强权战胜公理而形成的。结果民穷财尽,不但经济崩溃,人口稀少,做父母的,费了几十年心血培养出来的子弟,一次战役就牺牲了。接连的战争,造成人口稀少,土地荒芜,农业衰落,工业当然不发达,商业更谈不上。有了这个了解,才知道孟子不是小器,把五只母鸡,两只小猪,都看作宝贝一样成了财产。实在因为在战乱之中,想吃一个鸡蛋也不容易,不像现在这样可以尽情挥霍浪费。"
由此可见,读书不仅需要想象力,更需要同理心,树立"同情之理解"的读书观。建立同理心的最好方法即读史,正史野史互参。文字最妙处即其激发想象力的带入体验。南老在《孟子与滕文公》中讲述隋炀帝奢华至死的描述,使我深受震撼,一下子接受了"经史合参"的方法论,因为我在那一刻意识到,生命力最强的思想,深深扎根在活生生的现实中,历代帝王将相巨贾的人生历程,莫不以血淋淋的教训讲述着一个个至理。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