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春秋时期的舞台需求(1)
孔子生活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2500多年前。那个时代按历史划分属于中国的春秋时期。
说起“春秋”这个词,还与孔老夫子有关。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 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孔子所处的时代,确切说是春秋的末期。
那么,春秋时期的基本状况是什么样的呢?
东周一开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就可以称霸。先后出现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然而在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公元前453年晋国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大户,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这就是孔子生活和事业奋斗的大环境。那么在这么一种大的环境之下,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才呢?接下来,我将要为大家讲的就是“春秋时期的舞台需求”。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孔子的生平履例。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大家习惯上叫他孔老夫子。他是咱们山东老乡。公元前2551出生在当时的鲁国一个叫鄹邑昌平乡的地方,现在这地方属于山东曲阜市。
那个时候,咱们山东地儿上比较大的诸侯国就是鲁国和齐国。鲁国是周公旦儿子伯禽的封地,而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封地当时方圆四百里,都城在曲阜。齐国是辅佐周武王打下天下的太师姜子牙的封地,都城在营丘,后来搬到了临淄。
诸侯国是中国古时候分封体制下的产物。据记载,这种分封制在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当时是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无子、男二等。究竟事实怎样,并无实物资料佐证。周朝打败商朝之后,分封诸侯承袭了尧舜和夏朝的做法,也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鲁国和齐国都属于公一级的诸侯国,属于最大的。其他还有几十个小的诸侯国,像滕国,薛国,莒国,郯国等,就都是属于侯、伯、子、男一级的小国了。这些诸侯国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卿、大夫也都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并且只听命于诸侯王。
孔子他爹的名字叫叔梁纥,他妈的名字叫颜征在。孔子的祖上是宋国人,就是现在的商丘一带,是殷商大贤人微子启的后代。《论语》上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这上面说的微子就是孔子的先祖。
微子启是殷纣王的同父异母哥哥。当时他看到殷纣王荒淫无度,不理朝政,曾多次劝谏,但纣王都不听。微子只好和太师,少师一起逃离了殷朝。比干却说,给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拼死争谏。就极力劝谏,结果惹的纣王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脏有七个孔,就让人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来观看。箕子见了这种情形很害怕,就假装疯颠去给人家当了奴隶。孔子称赞微子,比干和箕子是殷朝的三个大圣人。
周武王灭了商纣王之后,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封在宋国,让他承续殷朝的香火。周武王去世之后,武庚和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联合叛乱。周成王命令周公发兵,诛杀了武庚,然后又让微子启接替武庚做了宋国的国君。这个微子启就是孔子的祖先。所以说,孔子的老祖宗一直是宋国的大贵族,是王室之后。
除了微子启之外,最值得孔家后人炫耀的,是孔子的第七代祖先正考父。他以谦恭俭朴和熟悉古文献为世人称道。据说《诗经》的《商颂》就是他整理的。他先后辅佐过宋国的宋戴公、宋武公和宋宣公。是三朝元老。他的地位显赫而持久。他们家庙中的鼎上有一段铭文,写着: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其口。这段话的意思是:他每当接受任命,提升官位时,总是越来越恭敬。开始是低头,接着是曲背,再往下则是弯腰,连走路也是小心谨慎地靠着墙边。然而谁也不敢轻视侮慢他。无论官职多么显要,他仍然是用鼎煮稀饭和粘粥喝,只要能够充饥吃饱肚子就满足了。
在这一点上,孔子与他的这位老祖宗有几分相似。孔子一生也是非常的谦逊谨慎,而且生活俭朴,不以贫穷困顿而改变自己。后来有一个叫孔父嘉的老老老老爷爷,是孔子的第六代祖先。看来这位孔父嘉已经不如正考父那么谦恭,地位也没那么显赫了,沦为了一般的大夫,后来因参与当时另一个姓华的贵族的内争而被杀害,造成了家道中落。他的第五代祖先木金父,为了逃避华氏家族的迫害,才逃到鲁国。
孔子这个姓就是从孔父嘉那里来的。当时的规定是五世亲尽,别立公族,从孔父嘉时,孔姓就自成一系,传了下来。确切的说,孔氏家族到孔父嘉时,才算正式确立。孔家到孔子他爹叔梁纥时,是早就没落了。叔梁纥只是一个失去了世袭贵族地位的官位不大的武士。但这个人长的人高马大,很有力气,而且勇武过人,在诸侯之间很有些名气。曾经在一次战役中,双手托起压下来的城门,使中计攻进城中的鲁国士兵脱身而出,脱离危险。所以《春秋左氏传》上才记载他以勇力闻于诸侯。
叔梁纥在娶孔子他妈颜征在之前,曾经有过一妻一妾。妻子给他生了九个女儿,没有儿子。妾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但是是个有残疾的瘸子,名字叫孟皮。叔梁纥感觉残疾儿子无法继承他的家业,于是又向颜家求婚,娶了颜家的小女儿颜征在。由于两人年龄相差四十多岁,叔梁纥六十三,颜征在不满二十岁,不合于当时的礼仪,所以司马迁才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这里所说的野合,并不是像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那样,一男一女在野地里偷偷摸摸多干那种苟且之事,而是说,孔子父母没有经过婚聘就在乡野同居了。
春秋时期的女子,比后来的秦汉时期主动权和自由权还多。那时候,男女可以自由相会于仲春之月,在公开场合相识相恋。这是古代殷商人留下来的自由婚配的风俗。而且男女之间不经说媒和聘娶,自由择偶同居也是允许的。《周礼》上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可见当时,这种风俗不仅适合于未婚男女,也适行于已婚男女。有条件的男子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娶妾。
孔子的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据《春秋纬演孔图》上说:孔子母颜徵在,游大冢之陂,睡,梦里帝使请与己交。语曰:女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故曰玄圣。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的母亲到野地里游玩的时候,在一个大坟子边上睡着了。梦里遇见天帝的使者与其交合。后来就有了身孕,将孔子生在了尼山山下的一个山洞里。这当然属于神话的范畴,是后人为了神化孔子而虚构的。古代人们有这种习惯,认为大凡伟大的人物,都不是凡人,都是老天特意降生下来的。《史记》中的许多古代圣贤和帝王的出生,都有这种神异的记载:比如商的祖先契,是他母亲简狄在野外洗澡时,见玄鸟堕其卵,取而吞之,因孕生契。周的祖先后稷,是他母亲姜原,在野地里见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心里很高兴,就上去踩,结果一踩就怀孕了,就生下了后稷。还有秦的祖先女修,也是在织布的时候,发现了一颗玄鸟的蛋,吃了以后就生下了秦的祖先大业。这都是一些野外怀孕,野合而生的说法。其用意无非是想说明,圣人和帝王都是感天感神而生的,是老天爷的旨意。
孔子他妈妈怀上孔子之后,经常到曲阜一座叫尼山的山上去向天神祈祷。祈祷天神保佑他们母子平安。传说孔母走进山谷时,连脚下草木的枝叶都垂下来为她引路,她走出山谷时,草木枝叶才又抬起头来。据说到现在尼山上的荆棘的针刺都是朝下长的,当时就是为了避免刺伤孔子母子。
传说虽然很神奇,但孔子的幼年却是非常不幸。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承担起了养家的责任。所以,孔子自己说,吾少也贱,多能鄙事。小时候很贫穷,学了很多糊口的技艺,经常干一些低贱的工作。
孔子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他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习,三十岁学成之后,立志从政改变当时的社会风气,建功立业。从三十岁开始,他一方面等待、争取从政的机会,一方面自主创业,开办了最早的民办学校,培养了很多平民学生。五十岁的时候,他在鲁国正式登上政治舞台,从一个县长开始,四年时间连升三级,做到了相当于部长级的大司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与上级产生了矛盾,便离开鲁国,去国外谋生,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漂泊生涯。
这期间,先后到了卫国,曹国,宋国,陈国,蔡国,郑国,楚国等等,投了几百份求职书,面试了七十多次,竟没有一个诸侯王愿意录用他,反而还经常挨饿受冻,遭到围追堵截。凄凄惶惶,到处流浪,连他自己都自我嘲讽说自己像一条丧家狗。
六十八的时候无奈回到家乡,不再有从政的野心,安下心来整理六经,诗,书,礼,乐,周易和春秋,终于成为一代宗师,成为大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经过他学生的整理发展,以及后世文化大师的不断弘扬,越来越强盛,成了影响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主流文化。
这就是大圣人孔老夫子的一生行状。作为政治家,他的愿望和理想,一生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和施展,可以说一生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但作为思想家,却是灿若日月,光耀千秋万代。有一个成语叫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就像咱们平时经常讲的:有心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孔子的一生也正是,梦寐以求的为官之路坎坷不平,而思想之树却是万古常青。想要的得不到,没想的却是得到很多,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不好琢磨。
今天我们主要想探讨的不是孔老夫子思想的伟大,而是他一生怀才不遇,不为俗世所用的原因。而探讨这些问题的目的,则是试图为当下万千学子选择学习专业方向,以及毕业后踏上社会的年轻人在择业和就业方面,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