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开篇写道:“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那么我们解读《石头记》,就从《石头记》之“来历”开始。
1. “三万六千五百块补天石”代指三百六十五天
《石头记》第一回原文: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戌侧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于大荒山(甲戌侧批:荒唐也。)无稽崖(甲戌侧批:无稽也。)练成高经十二丈、(甲戌侧批: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甲戌侧批:照应副十二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甲戌侧批:合周天之数。蒙府侧批:数足,偏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甲戌侧批: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甲戌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甲戌侧批:煅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学也。)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石头记》早期传抄本之书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后为《石头记》,再后为《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版本,《石头记》有戚序本、蒙府本、列藏本、靖藏本等版本,《红楼梦》有甲辰本等版本。上面原文括号中之文字,即统称为“脂评”或“脂批”之批语(主要为朱批,部分为墨批);批语前之“甲戌侧批”“蒙府侧批”等则注明批语之出处,所谓“甲戌”“蒙府”即指甲戌本和蒙府本。“脂批”又分为“侧批”“眉批”“双行夹批”“回前批”和“回后批”等。“侧批”指写在正文某句话侧面的批语。图书正文上端的白边称书眉,在书眉上写的批语称“眉批”。“双行夹批”指在某句话后用小号字分两行写的批语。(详见《红楼重关》之四、五)
“女娲氏炼石补天”,典出《淮南子》。《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 )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lǎo)尘埃归焉。”《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顽石”,指未经斧凿的石块,坚石。
此处借“女娲补天”之神话,还敷演出了另外一个“补天”故事。
女娲所炼顽石之“高经十二丈”,代指一年12个月;“方经二十四丈”,代指一年24个节气。女娲补天所用之“三万六千五百块补天石”,则代指一年365天;故脂批道:“合周天之数。”而一年实际上约有365.2425天,相当于女娲所炼之“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从元代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开始,以一年为365.2425日。那么女娲补天单单弃下未用的那块“青埂顽石”,就相当于小数点后的约1/4天。
对于这少算的约1/4天,中外各种历法均采用置闰之法来补足。也就是说这少算的约1/4天会经常被用来补“天”,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补天”,即“置闰补天”。
2. “青埂顽石变美玉”演示传国玺之来历
《石头记》第一回原文: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便口吐人言,(甲戌侧批:竟有人问口生于何处,其无心肝,可笑可恨之极。)……苦求再四。……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甲戌侧批:煅炼过尚与人踮脚,不学者又当如何?)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甲戌侧批:明点“幻”字。好!)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甲戌侧批:奇诡险怪之文,有如髯苏《石钟》《赤壁》用幻处。)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甲戌侧批:自愧之语。)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甲戌侧批: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谚云:“一日卖了三千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信哉!)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甲戌侧批:伏长安大都。)诗礼簪缨之族,(甲戌侧批: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甲戌侧批:伏大观园。)温柔富贵乡,(甲戌侧批:伏紫[绛]芸轩。)去安身乐业。” (甲戌侧批:何不再添一句“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甲戌眉批:昔子房后谒黄石公,惟见一石。子房当时恨不能随此石去。余亦恨不能随此石去也。聊供阅者一笑。)
“那僧”(茫茫大士)将“青埂顽石”幻化为“美玉”并“镌(juān)上数字”之过程,实际上道出了传国玺之来历。
我们先了解一下传国玺。
先秦时代,玺和印是一回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皇权,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称为“玺”,这才有了玺、印之分。“天子之所佩曰玺,臣下之所佩曰印。无玺书,则九重之号令不能达之于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于所属。”(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圭璧符节玺印》)
传国玺即秦玺,一说由陕西蓝田玉制成,一说由和氏壁磨琢而成。
和氏壁,典出《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即卞和)得玉璞(pú,未经琢磨的玉石)楚山中,奉而献之……(文)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史记》:“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秦始皇统一中国,得到和氏璧,命咸阳一个叫孙寿的玉工将其磨平,雕琢为玺,并刻上丞相李斯用篆文书写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张怀瓘《书断列传·李斯》)后汉高祖刘邦得到秦玺,建立汉朝,号之为“汉传国玺”(汉代班固《汉书·元后传》)。西汉末年(公元8年),王莽篡汉,派人向其姑母孝元太后索要玉玺,太后怒骂,投玺于地,传国玺因此被崩缺一角(《文献通考·圭璧符节玺印》),王莽以金镶之(《三国演义》)。
后来历朝历代,都用传国玺来证明自己“皇权神授”、地位正统,得到它就表示“受命于天”,是“真命天子”,失去它就表示“气数已尽”。南迁后的东晋朝廷起初没有传国玺,“北方人呼晋家为‘白板天子’”(萧子显《南齐书》)。传国玺是皇帝的信物,封建皇权的象征。
《石头记》第八回交代,此处茫茫大士所镌刻之“数字”中,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这显然来自传国玺(秦玺)上代表皇权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我们来将此处之原文与传国玺之来历对照着看:
一块“灵性已通”之“顽石”——玉璞。
“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和氏璧。
“镌上数字”之“美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秦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此处演示了传国玺从玉璞到秦玺之过程,从而将“青埂顽石”“补天石”与传国玺联系起来。
3. “青埂顽石”即被从传国玺崩掉并弃用之玉角
“青埂顽石”牵连出了传国玺,那么我们回头再看“女娲补天”之神话。
此处所谓“女娲补天”,实际上是指“王莽篡汉”。《石头记》将传国玺所代表之皇权比作“天”,用“女娲补天”之神话演示传国玺之历史。
王莽篡汉崩掉了传国玺之一角,传国玺因此变为缺角传国玺;王莽以金镶之,从而形成了“金镶玉之传国玺”,即新朝传国玺(王莽篡汉后改国号为“新”)。其中“金”即新朝之金角,代表新朝皇权。而从传国玺崩掉之玉角,王莽则弃下未用。
我们将“女娲补天”与“王莽篡汉”对照着看。
女娲所炼之“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365.2425天),相当于传国玺;女娲补天所用之“三万六千五百块补天石”(365天),相当于王莽篡汉后所用之缺角传国玺;女娲单单弃下未用之“青埂顽石”(约1/4天),则相当于王莽弃下未用之玉角。
王莽将从传国玺崩掉之玉角弃下未用,那么这个玉角也就变成了一块不再代表皇权的“石头”,亦即女娲“补天”单单弃下未用之“青埂顽石”。故其“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于是一僧一道又将其幻化为“美玉”,并“镌上数字”,携往“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王莽篡汉”发生在长安(今西安),是皇权更迭意义上的“天倾西北”。所以《石头记》借“女娲补天”之神话,道出代表皇权之传国玺及其玉角、金角之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