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吴秀波与某女相爱相杀的故事,引得全网热烈讨论,渣男现形的同时,人们对爱情逐渐丧失了信心。
若不是《啥是佩奇》又火了,我们几乎都要忘却人世间还有有真情和温暖。那是一个发生在山里的故事,懵懵懂懂间,穿越了岁月,传达着隔代人的想念,在这个阖家团圆的结点,赚人眼泪无数。
在这个资讯无比发达的时代,我们似乎习惯了跟随着媒体的鼻子,扑向所有甚嚣尘上的故事,好的坏的,照单全收。我们都太过擅长做一个吃瓜群众,看着八卦新闻,玩着吃鸡,刷着抖音,唯独忘记了,这个世界所有繁华、落寞的背后,还有一个自己……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着眼于解除人性的迷惑,推出他的封笔之作《泥步修行》,这是一本系统性阐释人生修行的归结性著作,用优雅的哲理散文行文,用笔之流畅,哲理之精深,无不体现其大家风范。
已经仙逝的大师金庸曾戏言:“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可见余秋雨文坛地位之高。
余秋雨著作等身,曾登顶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有人说余秋雨是有一丝贪婪的文人,曾作为深圳的文化顾问,收受一套豪华别墅,但却随着诽谤者承认无中生有而不攻自破。
有人说余秋雨是有一点花心的文人,但他的现任妻子,黄梅戏表演马兰曾公开表示:如果有下辈子,还要嫁给余秋雨……他始终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却从不迷惑,也许正是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成就了他的财富和他的人生。
近年来,网络上不断涌现标有余秋雨教授名字的大量诗句、美文、格言,内容全都有关人生修行,但余秋雨说,只有《泥步修行》这一本,才是真的。
《泥步修行》全书分为“破惑”、“问道”、“安顿”三个环节,层层深入,逐一介绍了我们面对人生的态度,淋漓尽致地为我们展现了从修行到觉悟的全过程。如果我们迷茫过、犹豫过、挣扎过,《泥步修行》无疑是答疑解惑的不二选择。
什么是“惑”?迷惑、诱惑、蛊惑都是“惑”,说的就是对人生的误解,对世界的错觉。
一、名位之惑
名,是中国古代对名望、名声、名誉的简称。位,则是席位、地位、段位的总结。之所以存在名位之惑,是因为我们往往容易产生误会,以为它是指贪恋名位带来的权势、利益,而社会上大量的“官迷”也加深了我们的误解。
其实,对于比较正派的人来说,名位之惑是为了回答别人的疑问。例如:新上任的领导有没有实际工作能力?这么多人,他有什么办法聚在一起?或者大家会不会把选票投给他……所以,名副其实才显得尤为珍贵!
关于名位还有几个层次的问题,在许多暗昧的历史关口,一些人的名位来得不那么光明正大,当事人会有一种不言而喻的痛快感,这是名位之惑的漂亮起点,是名位之惑第一阶。
有名有权的人必须“用名”、“用权”,这就要寻找每一个难题的突破口,掌握每一项工作的节奏。于是,才有了范冰冰的巨额逃税,才有了《人民的名义》中小官巨贪的“赵处长”。名位到此境地,就会痴迷依附,而无法自拔。是为名位之惑第二阶。
名位之惑第三阶,是开始面对升迁,有名的还想更有名,当官的还想再提升,这时又会暗暗与当时名位之上的前任较劲儿,越发发觉前任的诸多弊病和自己的诸多优势,这时,任何畏怯、谨慎都不存在了,也就步入了名位之惑最危险的阶段。
其实,陷在名位迷雾中的人,往往是不了解名位的真正奥义。重大的名声,是对他人的威胁,本身就集聚着毁灭的力量,例如以“莫须有”罪名被诬陷的岳飞。可见名非实体,只是传说,因此易燃易爆,易于摧毁。
因此,破除名位之惑,借用佛教语汇,既要破“名执”,也要破“我执”,慧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管好名位、坏名位,其实都是尘埃,撤除了招惹尘埃之物,也就撤除了一切烦恼。
二、财富之惑
与名位的说丢就丢不同,财富和金钱往往赢得更多人的青睐,财富之惑,在于它经历了几个步骤的异化。
第一步是初愿渐忘,我们说了太多的不忘初心,与钱财有关的初愿,也往往朴实感人。“想让父母度过无忧无虑的晚年!”“不让妻子再为生计操心!”可当夙愿初步得逞,我们就会有更多的要求,温饱了就要锦衣玉食,小康了就想香车美女。欲望永远不会满足。
第二步是自我炫耀,很多人在钱财上获得了可观的收益,最想显露的并不是财富的数量,而是一种凌驾于人的自信,我的财富足以说明我不比取得博士学位的邻居低,不比身居高位的老友差。
第三步是自我封闭,其实不难理解,偏重于财富的人,会形成一种天下万物都能作价购买的观念,子女进得去名校就读,自己买得来教授之名,此时已与精神层面无缘了。
第四步是排场比拼。不管是否实用,他们觉得,自己的尊严、企业的荣辱、社会的声誉,全依赖于一个越撑越大的排场。可惜,他们虽然拿着世界地图,却把世界本性看错了。人类世界的深度和广度,根本不能用酒庄、别墅、温泉来勾勒。
余秋雨觉得,财富之路如果走顺,一定会经历以上几个步骤,而一步比一步更背离财富的本意,渐成社会之害。其实,破除财富之惑的招数更为简单,我们只需要知道:世上最珍贵的东西,都无法定价,也无法购买。如果还是不理解,不妨参考岳云鹏《有钱能使鬼推磨》那段相声!
三、潮流之惑
潮流之惑,可引申为时尚之惑、趋势之惑、信息之惑、网络之惑、传媒之惑。而且此惑,我们大都在劫难逃。
从前,人们只想好好过日子,既不希望自己的起居隐私被窥探,也不希望自己的耳目被浊霾污染,但是,传媒剥夺了这两种权利,使人们再无隐私,也再不清洁。更严重者,传媒还会鼓动民族纷争、金融恐慌……
本来,传媒既有可能做好事,也有可能做坏事。但是,由于人们对它们太关注、太依赖、太希求、太放任,又太缺少谴责和惩罚,做坏事的频率越来越高。遗憾的是,我们身陷洪流之中,唯一能做的,是保持距离!
四、仇恨之惑
当今社会,早不是金戈铁马、快意恩仇的世界,仿佛每个人都不会再有仇人,然而事实上,仇恨是存在的,而且数量极大。
因为人们大多是凭着自己所受的伤害,来建立仇恨的。这种仇恨,往往是种心理的感觉,可以化大为小,也可以化小为大。
仇恨的第一种情况,伤害不小,而事情很小。有些事会随着时间不断地发酵,小时候邻居家孩子一次优秀的考试成绩,导致老妈处处拿邻居家的孩子与自己比拼,导致你恨透了邻居家的孩子。但是在旁人看来,那只是两个小孩不值一提的往事。
仇恨的第二种情况,伤害很大,而误会也大。不少人存在着“冤有头债有主”的单向思维。例如一名清代巡抚根据朝廷旨意处决了一名官员,这官员的子女就以“诛杀巡抚”为终极复仇目标,不顾及巡抚也只是听命而不具备杀人动机。
天下的复仇,都容易得到民众的同情,因此,一切记恨、寻仇的人们更要警惕,不要为社会增添新的不公正。而破除仇恨之惑的方法,是要“清心”,清除心中的阴暗面。王阳明临终时曾说过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只要此心光明,仇恨的枷锁,必会不攻自破。
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从“立”到“不惑”,并不是一个短短十年就能走完的路程。大道至简,《泥步修行》告诉我们的是,我们的生命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只有破除了名位、财富、潮流、仇恨的束缚,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而生命,才能真正的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