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18月以前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的,之前只是知道阅读的确有用,但不阅读似乎也糟不到哪里去,所以只是零星地读过几部小说以及几本关于FPA性格色彩的专业书籍,以便更好在别人面前装逼。
直到后来深入学习FPA之后,才明白自己起初为何那么竭力地向色友会的伙伴们推荐自己那时看过的一本商战小说《输赢》,因为实在接触的东西太少,内心太贫乏,所以我太容易被触动(当然书本身的确好看),真相就是如此残忍。
这种真相的讽刺让我得以正面面对,被这部作品所折射出的无力感,而且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无力原来这么恐怖,也充分意识到了阅读这种低门槛学习方式的重要意义,而且也有了充足的动力去阅读并直到现在。
也许就像刘伟老师讲的那样,读的多了阅读的感觉自然就出来了,这种感觉我也曾恍恍惚惚地捕捉到过,但似乎只是些断开的点,并没有连成线,更遑论一个系统,盖因自己读的还是少吧!
大体估计,现在的阅读量就是个60多册,还是多以故事书为主,人物传记并没读多少,至于学术方面的书籍更屈指可数,而且还读的很痛苦。但现在回想,那些难懂的传记与生涩的学术书籍自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比如我一直对于欧美文学有种理解上的障碍,它们在语言上的表达总让我感到一种毫无必要的深层,就是别扭,就是绕(比如《百年孤独》《月亮与六便士》《杀死一只知更鸟》),甚至我感到是翻译者在故意折磨读者,但在读了季羡林的《我的学术人生》以后(这书读的很痛苦),我有点明白这是欧洲文学体系与东方文学体系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是各自的文学在不同的历史际遇下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就没那么纠结了,最近在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相信在读完之后,我又会有新的收获。
另外,对人物内心的洞察角度也可以更立体。比如经典之作《追风筝的人》讲的本是关于友情与承诺的话题,“为你,千千万万篇”引无数人为之动容,但因为之前正好看了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自传《已知与未知》,其中正好涵盖了《追风筝的人》中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可以借此洞察其中主人公阿桑的不得已,理解其最终的命运归宿,以便让自己的情感进得去,也出得来。
其实,越来越觉得,阅读也是件很值得玩味的事情,而且各种书籍并不是孤立的,有的表达出的是同一个时代主题,有的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的诠释有其共通性,有的书籍之间也暗暗藏着某种联系,通过对比,类比,分析,总结,也自有一番趣味与收获,而这里也可以自成一个别样的世界,充实我们的内心,扩展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自信地迈向那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