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通往罪恶的人性之门
若论最想写的关于一本书的感受,我抉择了许久,最终还是选择了芥川龙之介最负盛名的《罗生门》,阅读之前我惊诧于它的名气,阅读之后不由自主地陷入了良久思考,回过头去对书中的一字一句皱着眉头琢磨,回味过后才猛然于简单的故事中感受到莫大的震撼。
这则短篇所叙述的故事并不复杂,它发生在哀鸿遍野的战争年代,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无法保全自己,在日暮时分,一个惨被主人抛弃的家奴茫然无措地立在罗生门下,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迷惘,他壮起胆子走进堆满死尸的罗生门,本想谋些财物,惊觉一老妪正在拔着女尸的头发,几番争论辩驳之后,家奴弃苦从恶,强行剥去老妪的外衣后仓皇逃离罗生门,不知所踪。
我看完这则短篇,感受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问题:是什么使家奴从尚存良知到走上强盗之路;罗生门是一扇什么样的门;作者想要通过作品表达什么。以下是一些粗浅的见解。
作者重点着墨的关于家奴情绪变化的描写我觉得是作品的亮点,作品中详细地描写了家奴从刚开始的本质尚且善良,对“除非当强盗”没有勇气给予积极的认同,到随后看见老妪拔死尸头发时正义感油然而生,甚至是“对所有恶的反感正在一分一秒地加剧”“在饿死还是为盗中,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饿死”,再到之后听到老妪的申辩后顿感失望,徒生罪恶,“早已把什么饿死之念逐出意识之外,这点几乎连考虑的余地都无从谈起”。我认为这其中老妪的那一席话给他造成极大影响,老妪所言这个被她拔去头发的女人生前做着行骗之事,但她认为这不是缺德而是为了生计的无奈之举,所以这个女人死了应该也能原谅自己为了生活而选择的这种罪恶行为。因为老妪能理解他人的罪恶的“合理性”,所以她认可自身的罪恶是并无不妥的,这番话在家奴看来,深深动摇了他正义的根基,仿佛就在告诉他为了生活对别人施加的犯罪并不是不好的事,在这样的年代贫苦的你我可以有理由给恶行戴上“保全自己”的道德王冠。我认为是这样的话与内心思索坚定了他走上为盗之路。
如果从表面上看,罗生门只是那个堆满死尸的门楼的名字,但是透过那个名字去看,罗生门仿佛又是充满魔力的人性之门,作品中在写家奴登上楼梯时有一处细节“上面射下的火光,隐隐约约舔着他右侧的脸颊”,一个“舔”字仿佛就预示着罗生门内即将而来的罪恶将一点一点吞噬他最终同化他,在末尾老妪爬到楼梯口同样有两处描写“借着仍在燃烧的火光爬到楼梯口”“外面,唯有黑洞洞的夜”,火光仍在燃烧我愿意把它理解为罗生门下的罪恶仍在延续,并未熄灭,黑夜又是什么的象征,那个年代下堕落的个人还是会像黑夜笼罩他人?这么说来,在不同的年代里罗生门是不一样的定义,和平之中,它是门楼,是佛教徒的朝圣之地,动乱之中,它还是那处门楼,但人们为了活下去所做的行为让罗生门里上演着无可奈何的罪恶,让人性中的利己主义显露无遗,因此它拥有了这样的不好的魔力。
难道作者写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表达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吗?我认为绝非如此,当然对于堂而皇之的罪恶的讽刺在作品中对于家奴和老妪的刻画中显而易见,但将其写作背景放于那样一个时代下“地震,龙卷风,大火,饥荒,不一而足”“涂着红漆或饰有金箔银箔的木料被人堆在路旁当柴出售”,我们又能从这种贫乏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找到民众苦苦挣扎的痕迹,一种在平安年代不会看到的痕迹,可以说这样的时代是促使恶行发生的一大导火索,是促使“为自己而生存”的意识的“强心剂”之一。所以我认为作者写作的目的更深层次回归到对现实黑暗社会的批判,对和平年代的向往,对良知与美善的真诚呼唤。
很幸运,我能够看到这样的作品,能够让我产生很多有益的思考,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罗生门》中找到自己的感悟。
唯以此墨,拙作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