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文学大家,以创作短篇小说闻名,其作品《地狱变》《罗生门》《竹林中》已成为世界性的经典之作。其作品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有现实主义倾向,凄绝中带有嘲讽,严肃中不失幽默,擅长用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将人性无言地铺展在世人面前。1935年以其名字命名的“芥川龙之介奖”成为日本文坛的重要奖项之一。
生命的最后几年,素来体弱的他被神经衰弱、胃痉挛、肠炎、心悸等多种疾病折磨。1927年 7月 24日,芥川龙之介服安眠药自杀,享年35岁。芥川之死,令日本举国震惊,各大媒体都以整版篇幅报道他弃世的消息。文坛更是不胜痛惜,认为他的死,标志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他代表了从大正到昭和初年,日本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一面。
芥川在随笔《澄江堂杂记》“后世”一节曾说过下面一段话。
我有时会想,二十年后,五十年后,甚或一百年后的事。那时节,已不会知道曾经有过我这样一个人。我的作品集,想必积满灰尘,摆在神田一带旧书店的角落里,徒然等着读者的光顾吧?不,说不定某个图书馆,只剩下孤本一册,封面已给虫蛀得残缺不全,字迹也模糊不清。可是……我转念又想,我的集子,难道就不会有人偶然发现,读上某个短篇,或某几行文字吗?
以他的文学成就,芥川大可不必如此担心自己作品的未来,因为他太优秀了。
这几天读了芥川最经典的几篇文章,《地狱变》、《鼻子》、《罗生门》。
其中最经典的是《罗生门》吧,鲁迅先生在芥川生前就翻译过《罗生门》和《鼻子》。其中《罗生门》描述一个落雨的薄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家奴正在等候着雨停,当他茫然不知所措,仿若于生死未决时,偶遇以拔死人头发为生的一老妪,走投无路的家奴邪恶大发,决心弃苦从恶,剥下老妪的衣服逃离了罗生门。该作情节简单,人物稀少,短短的篇幅,小小的场面。时间、地点、人物、结局全都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善、恶、虚、实等所有的一切都被绝对化、孤立化,人与人之间也相互疏远、陌生,看不到任何人性的真诚,丢弃的女尸生前“吃”官兵,老妪“吃”女尸,家奴“吃”老妪,人人都在“吃人”,人人又都在被“吃”,完全如同人与狼、生与死的关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以及《端午节》里描写的差不多先生,与罗生门中为了生存而无视善恶的家仆一般无二吧!突然觉得芥川是日本的鲁迅,而鲁迅就是中国的芥川吧!
《鼻子》是一则很有趣的故事,描写了一个老和尚因鼻子过长而苦恼不已,想方设法要对身体器官进行矫形。经过一番颇富戏剧性的折腾,老和尚的鼻子终于如愿以偿地缩短了。然而,老和尚还没来得及享受“手术”成功带来的喜悦,就开始心生悔意。导致这心理骤变的原因说来十分简单——鼻子修复后,老和尚遭到了众人更为猛烈的嘲笑。惶惶不安中,一天,奇迹终于发生了。老和尚的鼻子又恢复了原来那副形状。这里面呈现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芥川真的眼睛太过敏锐,能够透过表层看到人性深层次的东西。而我们普通人,就算能感受到,却不见得能写出来,就算想表达,也很难找到那个典型的事例吧!
《地狱变》描述了日本战国时期,一位服务于封建公侯的画师良秀为了追求艺术至上的理想境界、把握真实的美,在明知堀川大公因霸占自己女儿不成而恼羞成怒设下陷阱,还不惜残酷地牺牲自己的女儿,完成了一幅妖血斑斑的“地狱屏风图”而后自杀的故事。控诉了阶级社会中小人物的悲哀和社会的不公。
优秀的作家,就在于能发出我们心目中无法发出的声音吧,看优秀作家的作品,体会复杂的人性,感受社会大环境下人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