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几天前,九寨沟地震了,大家人心惶惶。
前天,新疆也地震了,在网上看到有人在哀叹:四川老是地震,这新疆地震估计就是九寨沟的余震,今年四川可能还会有地震。
真的是这样吗?
有些朋友本来打算今年去四川旅游,看到地震,想也不想,便打消了今年前往的念头,他们觉得不安全,“不祥之地”这个标签开始在他们脑中种下。
地震后不久,有些歪楼、破碎的路面之图片开始在网上流传,网友转载得正欢,却被告知这些图片都是在造谣,我很好奇,为什么人们在转载的时候都不用脑子想一想。
也许,因为他们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却不用自己的脑子。
生活中,很多人对眼睛看到的事情都会下意识进行判断,凭所谓的直觉进行定论,甚至有些不分青红皂白。毕竟,人性的因素里有一条就是懒,懒得去思考,所以咱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战狼2》最近很火爆,你觉得票房高是合情合理,便开始坚信中国的电影即将迎来鼎盛时期,别人问你为何如此相信,你说这是冥冥中的感觉,却说不出理由一二三。
人家开始和对方讨论起电影票房高背后的原理,告诉你《战狼2》的成功是源于天时地利人和,刚好又是国家宣传强国理念,主演吴京刚好演绎得很棒,影片的爱国元素刚好触发了观众的情怀,所以,不能单靠一部成功的电影去论断趋势。
你不听,偏认为这是中国电影崛起的现象,于是你开始据理力争,觉得是对方想法有问题,觉得自己就是正确的一方。
前两天看《隐性逻辑》的时候,有一句话:
人们总是喜欢不断验证自己的偏见,每个人都在找别人的问题,以此证明自己的想法,却看不到自己的片面,总是不愿意去反驳自己的观点。
嗯,人们总是喜欢错误的评价客观事物,并给出极为主观的判断。
「 2 」
大学的时候,朋友小陈是个患有拖延症的人,他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做事不靠谱,老是拖拖拉拉。
踏出社会开始工作后,小陈开始自律,逐渐练就高效的行动力,士别三日,小陈大学时期的朋友却没有对他刮目相看,大家片面的以为小陈还是原来那个拖延患者,依然凭着老印象给小陈贴标签——“做事拖拉的人”。
小陈也不做解释,远离了这帮大学朋友,继续努力,如今在工作中已是一个行动派。
有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可能仅停留在自己印象和想象上,对别人如此,对自己亦是。
做事出了问题,你会给自己找借口,找理由,你对一件事的判断,也许只是在脑中做些演绎,却没有进行多方面考察,便斩钉截铁的下了自己的定论。
扪心自问,你会不会这样?
《隐性逻辑》列出了一个真相:
我们也会给自己贴标签,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自尊。如果取得了成功,我们倾向于将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如果事情进展不那么顺利,则认为问题出在别处。
同时,书里也给出了改正方法:
我们需要做到三点:足够的时间;信息结构化;对自我意识保持批判的眼光。
做到信息结构化:预览,提问,阅读,思考,复述,检查。
观察不够,而推理过多,就会出现重大错误。
思想和表达方式之间有三个过滤程序:我们将个体经验概括为普遍原理,个人的诠释造成了经验的错位,我们会排斥不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
也许,你太喜欢用过往的经验去看待人事物了。
往好听的讲,叫灼见、直觉,往不好听的定义,叫偏见、感觉。
书里对感觉的定义及延伸:
感情、直觉、无意识的偏好。做决定的时候,我们喜欢在没有明显差别的情况下选择熟悉的。
那些特别擅长用经验判断的人,更容易满足自己的决定,更容易自信乐观,对生活也更满意。但是要小心,直接不是万能的。即便你有很多经验,也不能保证这些经验适合当下。
相信直觉的人,容易受那些不重要的信息和说明顺序所影响。有时候一个旧笔记本都比直觉好用。当你必须在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做决定时,直觉没有任何意义。
很多时候,直觉源于偏好,而你需要用思考补全做决定前的准备。这样,“感觉”才能成为帮手而不是猪队友。
那该怎样摆脱顺从感觉的做法,《隐性逻辑》的建议是:
不要过快的下结论:考虑所有初始因素;
不要盲从成功经验,宝贵经验有必要有限制地使用,千万不要被经验所束缚;
注意自己的情绪;训练工作记忆;
诚然,良好的感觉会带来好的效果,很多时候,我写作灵感也得益于偶尔的感觉。我在上洗手间、看书、洗澡的时候,灵感爆棚,后来,我发现一个规律,在做自己特别熟悉和习惯的事情下,往往能够自觉触动我们的另一番思绪。
有时候你做事情很顺利,有时候你想事情很有灵感,这种情况下,你很可能是处在一起压力相对较小的环境,或者你所习惯的环境,作者在书里指出:
人们常在做惯性行为时,产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想法。这些行为可以是散步、慢跑、骑行或洗澡。
发呆凝视可以产生更多正确的答案。而且,闭上眼睛或看向一边同样起作用。因为,闭上眼睛可以隔离那些不必要的视觉信息,为工作记忆留出更多工作空间。
但是,一旦你过于依赖这些环境,亦有可能被分散注意力,脑中出现的很多无关的信息,将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力。
所以,无论环境压力是大是小,书里给出了思考意见:
保持头脑清醒:多记录信息,做加减法。别被偏好误导,请把直觉和逻辑思考结合起来。
一个好的思考者会注意到两点:他们在脑中对情况和问题有全面、清晰的设想。
一个经过良好训练的工作记忆掌握了创造性思考的四个要点:全面地调取信息,轻松地结构重组,可以长期保持,可以发展成一个稳定的设想。
如果你具有独立、不墨守成规的素质,对世界抱有好奇心,对新经验持有开放性思维,具备一定的风险承担意识和灵活性,那么你就具有创造力天赋。
具有创新性的头脑需要具备两个能力:让观点清晰的能力;将单个观点重新组合的能力。
控制、评价、奖励、限制、竞争、管教和压力是创新行为的杀手。
如果解决问题的人有决定自主权,周围是积极的创新气氛,没有必须给出反馈的压力,他就能够解决问题。
「 3 」
最后,再举个例子,讲劈腿。
有个姑娘,她男友劈腿了,又屡次骗她,她想和其分手,却下不了决心,觉得失去了他会失去整个世界,于是,跑来问我怎么办?
我说,还能怎么办,事情都这样了还下不了决心,你赶紧分手吧。
她向我讨要理由,我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你没必要沉醉在过往的日子,而错过了未来的美好,所谓的多年感情基础,没有真的爱,这些基础是站不住脚的。
《隐性逻辑》里有一章提到“为什么对象劈腿了,仍然不分手?”书里给出的答案和分析是这样的:
手上的麻雀好过屋顶上的鸽子。
当人们被迫做出改变的时候,会感到非常紧张。与其在不确定的变化中花费时间和精力,不如“保持原状”,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至少情况不会变得更坏。
你总喜欢去追忆过去的美好,企图来填补情感伤害,并幻想对方会改变,一切会更好。可惜了,你所爱的一切,只是一个想象。
人家已经不爱你了,你却假装看不出来。
作者卡尔诺顿在书中指出:
人们害怕得不到某物,就会过度付出。
无论之后做了什么,过去的投入都无法挽回。所以,应该忽略掉那些已经沉没的成本,观察现在的情况,就像还没有任何投入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且理智的决定。
有些事,我们只需要看表象就好,但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去挖掘背后的逻辑和思维,才能让我们对人事物的了解更全面,也会让我们变得更好。刚好,这本《隐性逻辑》给了我不少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