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的分享,得到了大家的反馈,使我对这次的分享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期望。这种,要“更好的”想法,促使我搜集资料,学习写作的结构和演讲的技巧。
在准备这次分享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有一个很特别的心理状态:“我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绝对优秀的人。”
所以,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承认需求。
也许大家会有疑问:有必要专门承认需求吗?
我觉得关系和需求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下面从关系的角度切入。
咱们小组课,最近探讨比较多的主题,是“关系”,所以对关系的理解也更加深刻。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梳理,我把关系大体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第二类: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三类:自己与大自然、与宇宙的关系。
我想用佛陀悟道的过程来说明这个三类关系:
我认为,悉达多在离开皇宫之前,这三类关系是不完整、也不和谐的。而他所追求的是“完全的和谐”,所以才决定放下拥有的一切,踏上修行之路。悉达多经过多年的修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为我们所敬仰的释迦牟尼佛。
悉达多从七岁起,其父亲净饭王,就为他安排了最高质量的王室教育。而智商过人的太子,也不负父王所望,仅用五年时间,就学成了当时所有重要的精英文化。不久又精通了兵法和武艺。同时净饭王为悉达多提供人世间所能有的各种享乐,为其娶妻。直到悉达多的儿子降生。据说,悉达多看着出生的儿子,曾悄然叹了一口气,说:你就像镣铐,锁住了为父的颈项。
从这一点,我猜测,悉达多王子的内心是矛盾的,他的内心和身体并不和谐,所以从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上看,并不好。
有一天,悉达多出宫游历,看到人世间的疾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时他才发现,原来自己与社会是脱节的。因为悉达多明白,生、老、病、死是无法用物质直接解决的,所以他为了追求完全的和谐,放下了一切,重新开始。
悉达多经过多年的禅定和苦行,寻找解脱之法,但终不能成就。最后他发现,苦行只是在虐待自己的身体,并不能达成心性的解脱。
我把这个节点,看成是悉达多自己与自己的和解。
悉达多在菩提树下,七七四十九天,体会自己与周围大自然的关系,体会宇宙的力量,发现了万事万物有着无法切断的关联。
最终发现了三条根本法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在《金刚经智慧课》中有对这三条根本法则的解释:
觉知世间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生灭变化的,没有恒常不变的本质,你就建立了“诸行无常”的正见;
觉知世间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互即互入、相依相存的,没有独立自存的实体,你就建立了“诸法无我”的正见;
然后,在这两种正见指引下生活,时时刻刻观察思维、保持正念,找到众苦和烦恼的根源,再通过正确的修行熄灭众苦,断除烦恼,你就能在生生灭灭、流转变迁的当下,契入不生不灭,寂然常照的解脱境界,这就是涅槃寂静。
此时,悉达多就这样以觉知之光,照破了无明黑暗,证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成为一个解脱自在的觉者。
这个时候,悉达多已经成为了释迦牟尼佛。我想他与自己,与他人、社会,与自然、宇宙的关系都已经是和谐的了。他不在“对抗”,而是融入更高一层的需求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从悉达多到释迦牟尼佛的过程,除了与各类关系的和解以外,其实是明确自己需求的过程。
其实悉达多见到的“疾苦”,与释迦牟尼佛所讲述的“疾苦”,已经是两个层面的意思了。
佛陀为了解释开悟后的这个“疾苦”,创造了八万四千法门。目的是让我们明白,内心真正的需求。
在开头说到的:我想成为一个“绝对优秀的人”,这背后有太多的故事和觉察。
最后我想说,“做一个绝对优秀的人”是我的一个梦。它是由我的各种需求,经过汇集、变化、重构而成。所以我可以从承认需求开始,一步步完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