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16(周三 晴)day19刘书含
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第七章》体会
双赢思维的五个要领
图7-1说明了这五个方面是如何相互关联的。
双赢可使双方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及共谋其利。要达到互利的境界必须具备足够的勇气及与人为善的胸襟,尤其与损人利己者相处更得这样。培养这方面的修养,少不了过人的见地、积极主动的精神,并且以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作为基础。
双赢的原则是所有人际交往的基础,包括五个独立的方面:“双赢品德”是基础,接着建立起“双赢关系”,由此衍生出“双赢协议”,需要“双赢体系(结构)”作为培育环境,通过双赢的“双赢过程”来完成,因为我们不能用赢/输或输/赢的手段达到双赢的目的。
现在,我们来依次研究这五个方面。
双赢品德
双赢品德有三个基本特征。
诚信:我们将诚信定义为自己的价值观。习惯一、二、三教育我们养成并保持诚信的品德。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明确的价值观,能积极主动地以此为核心安排活动,信守承诺,就能够逐渐培养起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志。
如果我们不了解“赢”的真正含义及其与我们内心价值观的一致性,那么就不可能做到“赢”。没有了诚信这一基础,双赢不过是一种无效的表面功夫。
成熟:这是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 “成熟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这是赫兰德·萨克森年(Hrand Saxenian)教授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
如果你认真研究那些用于招聘、升职以及培训的心理测试,就会发现不管它们的主题是个人意志/同理心平衡,还是自信/尊重他人平衡,亦或是关心人/关心任务平衡,其目的都是考察成熟度;而那些沟通分析和管理方式训练术语或评语也是在衡量一个人在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间的平衡能力。
这种能力是人际交往、管理和领导能力的精髓,是产出/产能平衡的深度表现。敢作敢为的目的是拿到金蛋,而善解人意可以保障其股东的长远利益,领导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所有股东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很多人用非此即彼的两分法看问题,认为一个温和的人一定不够坚强,但是只有温和与坚强并重,才能实现双赢,这种坚强的作用甚至双倍于赢/输模式的那种强硬。双赢模式要求你不但要温和,还要勇敢,不但要善解人意,还要自信,不但要体贴敏感,还要勇敢无畏。做到这些,在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间找到平衡点,才是真正的成熟,这是双赢的基础。(见图7-2)
如果我勇气十足,却不懂体谅他人,我的交往模式就是赢/输——我强硬而自私,勇于坚持自己的信念,却漠视旁人。
如果我的内心不够成熟,情感有些脆弱,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可能要借助地位、势力、证书、资历和关系来获取力量。
如果我体贴有余,而勇气不足,我的交往模式就是输/赢。我事事以你的想法和愿望为先,却羞于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想法与愿望。
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是双赢的必备条件,其间的平衡点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果我足够成熟,就会乐于聆听、善于沟通并勇于面对。
知足:即相信资源充足,人人有份。
一般人都会担心资源稀缺,认为世界如同一块大饼,并非人人得而食之。假如别人多抢走一块,自己就会吃亏,人生仿佛一场零和游戏。难怪俗语说:“共患难易,共富贵难。”见不得别人好,甚至对至亲好友的成就也会眼红,这都是“匮乏心态”(Scarcity Mentality)作祟。
抱持这种心态的人,甚至希望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人小灾小难不断,疲于应付,无法安心竞争。他们时时不忘与人比较,认定别人的成功等于自己的失败。纵使表面上虚情假意地赞许,内心却妒恨不已,唯独占有能够使他们肯定自己。他们又希望四周环境都是唯命是从的人,不同的意见则被视为叛逆、异端。
相形之下,富足的心态(Abundance Mentality)源自厚实的个人价值观与安全感。由于相信世间有足够的资源,人人得以分享,因此不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势,从而开启无限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创造力,并提供宽广的选择空间。
公众领域的成功并非意味着压倒旁人,而是通过成功的有效交往让所有参与者获利,大家一起工作,一起探讨,一起实现单枪匹马无法完成的理想,这种成功要以知足心态为基础。
一个诚信、成熟、知足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很少或者根本不需要用到什么技巧。
双赢关系
以双赢品德为基础,我们才能建立和维护双赢关系。双赢的精髓就是信用,即情感账户。没有信用,我们最多只能妥协;缺乏信用,我们就无法开诚布公,彼此学习,互相交流和发挥创造性。
但是如果情感账户储蓄充足,信用就不再是问题,已有的投入让我们相知相敬,我们可以全神贯注于问题本身,而不是性格或者立场。
因为我们彼此信任,所以才能坦诚相待,不管看法是否一致。不论哪一方阐述什么样的观点,另一方都会洗耳恭听,力求知彼解己(习惯五)后共同寻找第三条道路,这种协作的解决办法让彼此都受益。
充足的情感账户储蓄和对双赢模式的共识是产生统合综效(习惯六)的理想途径。这种关系不会让问题虚化或者弱化,也不会让意见上的分歧消失,但能够除去那些分散精力的消极因素,如对性格和立场差异的过分关注,从而为实现双赢创造出有利于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合作氛围。
双赢协议
关系确立之后,就需要有协议来说明双赢的定义和方向,这种协议有时被称为“绩效协议”或“合作协议”,它让纵向交往转为水平交往,从属关系转为合作关系,上级监督转为自我监督。
在双赢协议中,对以下五要素应该有明确的规定:
预期结果:确认目标和时限,方法不计。
指导方针:确认实现目标的原则、方针和行为限度。
可用资源:包括人力、财力、技术或者组织资源。
任务考核:建立业绩评估标准和时间。
奖惩制度:根据任务考核确定奖惩。
这五个要素赋予双赢协议重要意义,对此的理解和认可使人们在衡量自己业绩的时候有据可依。
双赢的管理培训
几年前,我参与了一个大型金融机构的咨询项目。这家公司有几十个分支机构,他们想让我们对公司的管理培训计划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良建议。这是一项年度预算高达七十五万美元的大型培训计划,具体内容包括从高等院校毕业生中招聘员工,然后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让他们去十二个部门实习,一个部门实习两个星期,目的是要他们对整个公司的运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六个月的培训结束之后,就会被分配到分行去担任助理经理。
这个公司原先的培训计划注重的只是方法,而不是最终结果。因此我们建议他们以另一种模式为基础先搞一个培训计划的试点,由受训者本人掌握具体的培训过程(可称之为“由受训者控制的培训”)。这就是一种双赢协议,必须首先确认培训的目标和标准,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这些目标和标准来评判受训人员的成绩。管理人员还必须明确指导方针、可用资源、任务考核和奖惩制度。当然,对于这个特定的培训项目来说,最后的奖励就是被提升为助理经理,他们可以继续接受在岗培训,薪水也将大幅提高。
双赢绩效协议
双赢绩效协议的前提是模式转换,注意力要放在结果而不是方法上,但大部分人都重方法轻结果。在谈论习惯三的时候,我说到曾用指令型授权让太太桑德拉为滑水的儿子拍照,就是一例。双赢协议注重的是结果,要释放个人潜力,将协作效应最大化,产出与产能并重。
人们可以用双赢标准进行自我评估。传统的评估方式使用不便而且浪费精力,双赢协议则让人们根据自己事先参与制订的标准进行自我评估。只要方法得当,结果就是可靠的。即使使用双赢绩效协议的是一个七岁的小男孩,他也可以判断自己在清理庭院方面做得怎样。
管理哲学家兼顾问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建议,经理和员工之间可以用“给经理的信”这种形式来表述绩效协议的要点。首先就预期结果、指导方针和可用资源深入探讨,保证其与组织的总目标相一致,然后写在“给经理的信”中,并提议下一次绩效计划和讨论的时间。
双赢体系
双赢只能存在于体系健全的组织机构中。如果提倡双赢,却奖励赢/输模式,结果注定失败。
一般来说,你鼓励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你想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就应该建立配套的奖励体系,但如果这个体系与目标背道而驰,自然无法实现愿望,就像那个提倡合作,却用“百慕大之旅”来激励员工的经理一样。
双赢过程
赢/输的方法不可能带来双赢的结果。你总不能要求别人:“不管你是不是喜欢,都要以双赢为目标。”问题是怎样找到双赢的解决方案。
哈佛法学院的教授罗杰·费舍(Roger Fisher)和威廉·尤利(William Ury)在二人合作出版的《走向共识》一书中建议在谈判中坚持“原则”,而不是“立场”。虽然他们并没有使用“双赢”一词,但是倡导的精神和本书不谋而合。
他们认为原则性谈判的关键是要将人同问题区分开来,要注重利益而不是立场,要创造出能够让双方都获利的方法,但不违背双方认同的一些原则或标准。
我建议不同的人和机构采用以下四个步骤完成双赢过程:
首先,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需要和顾虑,有时甚至比对方理解得更透彻。
其次,认清主要问题和顾虑(而非立场)。
再次,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最后,找到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路径。
行动建议
1. 想一想接下来你需要利用沟通与人达成一致或得到解决方案的机会。确保你在“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之间保持平衡。
2. 把时常妨碍你使用双赢思维的障碍都列出来。消除那些属于你影响圈范围内的障碍。
3. 选择一段你想要达成共赢的人际关系。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写下对方对相应解决方案的看法。然后从自己的角度,列出对自己有利的结果。跟对方沟通,问问他/她是否愿意协商,直到达成对双方都有利的结果。
4. 想想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三段关系。试着在每段关系的情感账户中找到使你得到情感收支平衡的证据。把你从这些关系中支取情感的具体方式写出来。
5. 深入地思考你的处事方式。是双赢还是一方受损?这种处事方式会不会影响你与别人的交往?你知道影响这种处事方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吗?衡量一下这些处事方式在你现在的处境中是否有益。
6. 尝试着寻找一个善于使用双赢思维的榜样。他/她是否即使在困难的处境中,依然坚持让双方获益?现在就下定决心更细心地观察这个榜样,向他/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