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继张一山版《鹿鼎记》之后,又一部“群嘲”的电视剧来袭,那就是《情深缘起》。
如果你对这个名字没有印象的话,那我说《半生缘》应该就明白了。
其实,在20多年前,许鞍华导演就拍摄过《半生缘》,她是到目前为止翻拍张爱玲小说次数最多的导演了。
前有《倾城之恋》和《半生缘》,后有《第一炉香》,目前评价最好的是《半生缘》评分7.8。
如今,网络上一大片声讨翻拍版,这让我反而更怀念那些老电影。
尤其是许鞍华的电影,《女人四十》《明月几时有》......
即便她现在70多岁了,还没结婚,跟着母亲住在小屋子里......
但我依旧怀念这个老人,即便她常年顶着冬菇头,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笑起来爽朗的不像个导演。
01
许鞍华的家境有点与众不同,她出生于1947年的辽宁鞍山,那个并不太平的时期。
所以在她还没有懂事时,就随着父母搬迁到了澳门,后来又因战火举家搬迁到了香港。
也导致她如今讲的话,完全没有东北老家的味道。
而她的母亲则是一名日本人,这件事还是在许鞍华15岁这年才知道。
而比较有趣的是,15岁之前她一直都以为母亲是东北人,因为没有读过书也不会讲广东话,所以一直都不爱讲话。
但等她知道了以后,似乎已经有一些不同了,年幼时母亲的沉默寡言,已经给她的性格造成一定的影响。
她酷爱读书,也知道读书少可能就会跟母亲一样,连给别人的印象都是错的,对自己最亲密的人,也是疏远的。
1972年,香港大学毕业以后,许鞍华还想着继续进修,出国读电影研究生。
但事实上,家里人没有一个赞成的。
父母亲觉得,女孩子家家的,读到大学毕业就已经很不错了,将来找个好丈夫相夫教子。
况且,电影有什么好读的。
在他们眼里,电影无非就是闹着玩的一个行业。
所幸,许鞍华坚持了下去。
她在想,一个女人,就非得要结婚生子,相夫教子才是最终的归宿吗?
如果一个女人,不结婚会怎么样?
于是她坚持了下去,在获得文学硕士后,许鞍华又马不停蹄前往伦敦电影学院攻读电影课程。
多年后,她感慨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走到了外面去,见识到了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态后,她也更加坚定做好自己的决定。
回来后,她开始进入香港电影行业,但那时的香港电影,已经隐隐出现靡颓的趋势。
而恰好是她的归来,给整个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02
1979年,许鞍华导演的处女座《疯劫》上映。
故事以发生在香港港岛龙虎山一宗凶杀案为入点改编,把悬念和推理结合起来处理凶杀案件。
影片最后,从死去孕妇剖腹取出活生生胎儿,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想象空间。
是人性丑恶的延续,还是一次新生?
其内容、其思想深度,完全不是现在那些无聊的偶像剧情可以相媲美的。
同时,也正是这一部作品,掀开了香港新浪潮序幕的重要作品。
而她也凭着该片,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可。
在这之后,由她导演的“越南三部曲”,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胡越的故事》、《撞到正》和《投奔怒海》,都是她的经典之作。
刘德华在银幕上的第一次亮相,便是献给了《投奔怒海》,这部电影也让他一一举成名,夺得金像奖最佳新人奖。
华仔可以说是被许鞍华一手捧红的。
只不过,许鞍华的电影,始终是褒贬不一。
她的素材很多,且极其广泛,从惊悚到家庭,从两性关系再到伦理,再到半自传,无一不涉猎。
为什么这么说呢?
她的一部《客途秋恨》,便是一部半自传电影,折射着许鞍华从幼年到成年的一些真实经历。
但不得不提的是,她的电影大多都是文艺片,在票房上实在不占优势。
这一部《客途秋恨》也是一部失意之作,没有安排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也不像王晶那种又纯又欲,完全卡在观众的看点上。
这也难怪王晶会嘲笑:"谁会看一个胖女人和她妈的故事。"
但在颁奖仪式上,却是王导羡慕不来的。
许导的电影每次都是这样,票房并不高,最后却获奖无数。
光从这一点来看,完全不是现在那些票房炒得极高,内容却苍白无力的电影,所能够相媲美的。
03
2020年,在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现场,主办方把“终身成就奖”得主颁给许鞍华,这一年她73岁。
作为全球首位获得此殊荣的华人导演,也是香港唯一能够和男导演抗衡的女导演。
13次提名金像奖最佳导演,6次获奖,从第2届到今年的第39届,可以说,许鞍华见证了近半个世纪的香港影坛。
在自己喜欢的电影之外,许鞍华的生活却是如此简单,甚至有点乏味。
73岁的她依旧单身,和自己的母亲蜗居在小房子里,在闲暇时光里,她还偶尔回去学校上课,或者去接广告。
于是有人疑惑,这么牛X的导演,居然还买不起房?还得去学校上课或者接广告,才能维持生活吗?
面对质疑,许鞍华给出了答案。
住在小房子里,完全只是因为个人意愿。
论她如今的成就和地位,在香港随便见能够买到想要的房子。只是她不愿意,不想买。
买菜逛早市,出门坐地铁,对她来说是一种熟悉的生活方式。
旁观者确实很难很难想象,这是华语影坛大导演的日常生活。
在另外一方面,有关她的感情,也是一个谜团。
其实,早年的她也想谈恋爱,也想结婚成家生儿育女。
但随着自己思想的成熟,她觉得恋爱这个东西,并不是必需品。
在传统的想法里,拥有那么多财富,不结婚不买房不生孩子,将来遗产怎么办,老了怎么办?
但许鞍华却这样子说:
“其实我不太懂爱情这个东西,我年轻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浪漫主义,而我自己经历的爱情,都不像是书中描述的那么浪漫,通常我都是很失望的。”
也就是说,她并不认为,爱情是人生的必需品。
就连她的日本母亲也觉得,她不太适合结婚。
30几岁的时候,母亲也曾像我们的家长一样,为孩子的年长未婚而着急万分。
但突然有一天,老太太对她说:“你不适合结婚。”
许鞍华没问母亲为什么,当然老太太也没有说起,母女俩似乎有了一种难得的默契。
之后,大导演便把90%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谈恋爱似乎变得可有可无了。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这难道不爽吗?
就像她自己所说:
“最悲伤的生活不过如此,最幸福的生活不过如此。所以,我觉得我的人生波澜壮阔。
如果有一天自己拍不动了,我就会去敬老院,你们不要觉得我很惨。
很多年轻人站在他们的角度,觉得老人很惨,尤其是对我,一个女人还是老的,就会有偏见。
但是我告诉你们,其实我一点都不惨,生活非常快活,真的!”
04
许鞍华导演表示:“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做想做的事,拍最好看的电影。”
但是说实话,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么潇洒?
生老病死,柴米油盐,哪一样不是压垮成年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生活就是如此,苦中作乐,看淡、释然一些东西,就会快乐很多。
是吧,打工人们!
作者:敢敢
编辑: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