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言
也许有过去
也许只有
在回忆里才能再见你
红尘如泥
而我在最深的红尘里
与你相遇
又在风轻云淡的光阴下
匆匆别离
也许我还是我
也许你还是你
也许有一天
在乱世的红尘里
还可以闻到彼此的呼吸
那时候
我答应你
在最烟火的人间沉迷
并且
再也不轻易说分离
————《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
不知为何,在岁月的沧桑里,我总爱信手翻阅一些感性的文字,或许只有在理性的专业之外才能寻觅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灵性人生吧。于是,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与那个叫白落梅的女子相遇了,在她的那本《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里与那位自己心仪已久的情僧重逢,随后便深深爱上了其中的这首诗,不可救药。虽然读过不同版本的“仓央嘉措诗传”,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这一本,在其中,自己可以读到与天堂更接近的另一个世界。
还记得仓央嘉措的那首诗“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的度过这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这难道不正是百年前的一位智者(痴者)对芸芸众生的梵唱与箴言吗?天堂,其实近在咫尺,可对于正在迷途中彷徨的我们,却是天涯!
或许,只有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所爱时,才会欣然忘却时间、忘却与之不相关的一切。我承认,自己是在最烟火的人间沉迷着,辗转反侧……
很久很久,都没有像样的文字了,是自己一时笔闲意懒,还是自己“江郎才尽”?我给自己找了一个看似恰如其分的借口:我的求知欲大于创作欲。的确,最近读的文字太多,想的也太多,如果不把这些感悟及时凝成文字,或许就会成为明日黄花。所以,我便借鉴了韩寒的那本《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的书名,也来斗胆借花献佛,谈谈2017这个神圣的话题。题目的灵感虽取自韩寒,但命意的灵感却是来自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曲黎敏的《文化沉思录——写给2012的文化焦虑》。
过去,我们总是在提倡“中庸处世”与“和谐养生”,其实,处于现实之中的我们是很难保持中庸状态的,那个“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儒者式理想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这个社会是一个只注重于结果的功利社会,重名利,轻义理,实用主义至上无极,享乐主义大行其道。什么是理想?什么又是信仰?恐怕在这个缺乏理性与反思的现实大背景下,行色匆匆的人们早已忘记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更不会自觉的去反思了。
“和谐养生”难,但是能够做到“和谐养心”则更难。心似浮萍,飘摇不定,难得安宁,没有“智慧的引领”,何谈养心?又何谈幸福?在这个“上帝死了,众神堕落”的末法时代,我们将何去何从?其实,与其说自己是在和这个“表象世界”谈话,不如说是在和自己所神往的内心世界对话,与另一个自我交心,因为只有时常反躬自省,才能使自己日臻和谐之境,难道不是吗?
2017,向前一步,是天堂的愿景;退后一步,是历史的尘埃。可我们却还在原地徘徊,幸耶?命耶?答案似在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