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的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那就是到底选择追逐梦想还是选择面对现实。这似乎是个难题,但这好像又不那么难选择。可能有人觉得,我可以把理想当做我的终身事业来养活自己,可是能通过梦想养活自己的毕竟是少数。
《月亮与六便士》这个题目就是这一对矛盾。月亮是一种美丽朦胧而又遥远不可捉摸的东西,它象征着梦想、艺术,和追求的那个理想国。而六便士则是英国近千单位中一个非常小的单位,它代表着现实生活,金钱和一切不那么美丽的东西。这就是一个充斥着对理想和现实矛盾的选择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斯特里就是一个厌烦了现实,放弃了“六便士”,突然发现了自我开始追求“月亮”的人。在故事刚开始斯特里也是一个跟世俗中的所有普通人一样的一个普通人,每天的工作来养活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囚于世俗的牢笼。斯特里在这个阶段的需要来自于外部生活条件,是具有社会性的一种需要。这种社会需要与斯特里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斯特里需要去维持优渥的生活,需要去供养他的妻子孩子,他需要去劳动,去赚钱。这表现了需要是要有动力性的。
可是由于一个奇迹,斯特里发现了自己,发现了他作为一个天才的责任,他的这种自我发现,就像一个溺水者的自我救赎。随着斯特里的自我发现,这个故事迎来了第一个高潮。斯特里抛下特的一切,他的工作、家庭、金钱,一切的一切,来到巴黎追逐自己的梦想。斯特里产生的这种动机是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相结合的产物,绘画成为了斯特里身体的一部分,想吃饭睡觉,是必须的。所以他不能不画画,这是他生理方面在催促他这样做。但这也是一种社会性动机,乏味无知的现实生活和一直压抑着他的绘画理想,在这种生活的压力下,被激发出来,“兴趣”是推动斯特里决定绘画的一个重要原因。斯特里的这种兴趣倾向于精神的,高尚的领域,他只对绘画感兴趣,并且在他发现他自己之后便是一个稳定的兴趣,这次是他每天坚持不懈的画画,这就是兴趣的效能。这种兴趣取代了斯特里的权利动机和交往动机。这就是斯特里不再追求高官厚禄丰富物质生活的原因,这也是他不在与人交际,每天沉浸在绘画中,对所有人都不屑的原因。
当故事中的“我”问斯特里一些世俗的问题时,他仅仅回答“我必须画画!”这个答非所问的答案,让读者不禁肃然起敬。斯特里偏执,偏执到整个世界只剩下他跟画画。这就是斯特里自我发现的结果,作为一个天才,他的思想往往不为世人所接受,当然天才也不屑于向世人解释如何理解一个天才。
福拜楼曾说:“当一个人决定以艺术家这个方式过活的话,他就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这可能就是斯特里的写照,斯特里是一个破解了世俗成功学的人,绘画于他不再是一个成名的途径。而是一种幻象,这种幻象如烟花,在他的小屋里绽放,仅灿烂给斯特里一个人看,然后又毁灭。
故事中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那就是斯特里到巴黎之后的第一个对他好的人,是他的伯乐——德克。德克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他也是一个画家,但他又不是一个有天赋的画家,他是第一个发现斯特里天赋的人,他照顾斯特里,甚至在他的妻子爱上斯特里之后,也不忍伤害斯特里,甚至将自己房子让给斯特里和他的妻子住。德克是一个碰不到“月亮”的人,他对斯特里好是源于他对斯特里的一种人格的同化,他崇拜斯特里,他将自己与斯特里归为一个人。这种人格同化,就像现实中父母的望子成龙现象,对于孩子的过度期望,导致了父母与孩子人格同化。
德克的妻子布兰奇也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布兰奇和德克在斯特里出现之前一直过着世俗生活中那种幸福的生活。布兰奇起初是极其讨厌斯特里的,没有来的厌恶和恐惧。但最后布兰奇还是爱上的斯特里。布兰奇对斯特里的厌恶来自于她对他从未接触过野性生活,感到恐惧。但他对这种野性生活又充满了好奇和渴望,这可能就是布兰奇最后爱上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厌弃了从前那种一尘不变的生活,她渴望那种野性的生活方式。
故事中出现的除了斯特里的所有人,他们的作用归结起来都是确保斯特里的生活,促进他的创作。天才的责任就是使他的天才最大化,放弃其所有的社会责任。世俗生活中也是一样,所有人的作用都是帮助实现天才的最大化,不管是德克这种好人,还是贫困与疾病这些阻碍他脚步的绊脚石,所有的一切都是推动他完成一个天才使命的基石。
斯特里是一个追求了“月亮”的少数,可是我们大多人做不到这样抛下一切去追求理想,也没有这样强烈的动机,我们始终会“五便士”而折腰。不去评论哪一种生活更好。生活就是有得必有失,当一个人选择追逐他心中的“月亮”,你就会收货“月亮”带给你的美的感受和幸福,当然追求“六便士”的人,也会收获相应的幸福。这两种人的动机不同所带来的结果自然也是不同的。
《月亮与六便士》就是这样一个有关“缥缈灵魂和现实得失”、“高贵与低贱”、“活着还是死去”的一个故事,其中每个人充斥着复杂的需要和动机,这才构成了这一篇旷世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