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完了《史记》中的“三皇”,我们再来看被后世所公认的“三皇”——伏羲。
要讲伏羲氏,那就必须要先介绍有巢氏和燧人氏,因为传说有巢氏是伏羲氏的祖父,燧人氏是伏羲氏的父亲,而这,同样是血缘传承的杜撰罢了。
有巢,顾名思义,就是有了房子居住,而“有巢氏”就是那个教民众建造房屋居住,以避野兽伤害的人。
最初的时候人类是住在树上的,后来逐渐到了地上生活,然而地面上弱肉强食的世界,在这种环境下,人类不得已住进了洞穴。
然而这一住就住了几百万年,然而洞穴里阴冷潮湿,极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以走出洞穴成为了大势所趋。
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便是生活在大约一百七十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而直到一万八千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所生活的时期,人类都还在洞穴中生活。
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人的祖先终于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中国的土地开始出现了长期定居的村落。在河北省邯郸市的磁山遗址中,就开始出现了“半地穴”建筑。而到五六千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开始出现了整片的民居。
这,都是“有巢氏”的功劳。
《韩非子·五蠧(d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对于到底是谁教会了人类建造房屋,没有人知道,但是为了凸显这个人地位,于是后世以他的功绩作为他的名字,称之为“有巢氏”。
我们中华民族中素有崇拜“鼻祖”的传统,因此对于教会人类建造房屋的先祖有巢氏,后世尊称其为“巢皇”。
我们再来看燧人氏。
相传燧人氏部落所生活的地方经常刮大风,因此燧人氏部落以“风”为姓。
传说燧人氏部落周围有一种树名为“燧木”,其特点是不仅长得高,而且含水量低,因其干枯的特性经常容易遭受雷劈而起火。
经研究,燧人氏生活的年代是旧石器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的初级阶段,那时候的人类不是吃植物的根茎,就是生吃动物的肉,还不曾吃熟食。
虽然雷劈着火这种自然现象早就有了,但是人类对于着火有的更多是恐惧,将火视为怪物,都是躲得远远的。
后来有人偶尔捡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尝了尝,这一吃不要紧,原来这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味的食物,于是之后才出现了人类利用天然火烧烤食物的行为。
知道了火的用处,人类开始考虑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然而再大的天然火灾也会有熄灭的时候,这让那时的人们非常苦恼。
燧人氏部落可能有这么一个年轻人,有一天他很偶然地发现有一只鸟在不断地啄燧木,结果被啄之处先是冒出了烟,后就演变成了着火。
这件事启发了燧人氏的这个年轻人,于是他折下燧木枝,模仿鸟的样子用树枝钻之,结果真的点燃了树枝。
这就是“钻木取火”,也就从此刻开始,开启了人类控制火的历史。
《说文解字》中对“燧”的解释为:通“遂”,意为贯通黑暗,后指中国古代取火的工具。
为了凸显燧人氏将非自然火带给了人类世界这个伟大功绩,后世尊称其为“燧皇”、“火神”或“火祖”。
当然,国外差不多同时期或者靠后的时期也已经出现了钻木取火,作为中国发明非自然火的祖先,我们自然认为就是燧人氏。
虽说燧人氏在历史上是以获得取火之法而被后世所熟知的,但是他的历史功绩,还远远不止这些。
燧人氏生活的年代没有文字,生活中有许多事全凭大脑记忆,但时间久了,有些事往往会被遗忘。
燧人氏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为了能够记录更多的事,燧人氏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颜色,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一类事物,使所记之事更加清楚。
这就是“结绳记事”,虽然这比不上产生文字后记录事情那么方便,但是在当时来说已经是有划时代的意义了。
随着火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种野兽飞禽的味道也不再是生肉时一样的腥味,而是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美味。为了区分不同的飞禽走兽,燧人氏又开始为禽兽命名。
在燧人氏之前,人们把所有的动物都叫作“虫”。燧人氏经过细心观察,把这些动物划分为四类:天上飞的称作“禽”,地上跑的称作“兽”,有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虫”,没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豸(zhì)”。
有了这样的分类,使得当时的人们更加容易区分飞禽走兽的习性,知道了哪种动物危险,哪种动物可以捕食,从而更好地延续了种族的发展。
也正因为燧人氏对中国建立远古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将其列为“三皇”之首。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有巢氏、燧人氏,他们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代名,代表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于祖先的崇拜,而不是特指的某个人或者部落领袖,所以后世有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为祖孙三代,其实也是体现了后世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的期望,而并非有真正的血缘关系。
我们再来看伏羲氏。
伏羲氏,应该说在历史上他的名字很多,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伏牺,只是音译不同,但都指的是伏羲氏。
伏羲氏相传是燧人氏的儿子,因此他也姓“风”,后世尊称其为“羲皇”。
关于“风”姓,后世称其为中华民族第一姓,原因就是从伏羲开始,才有了“姓”这个概念,而后世的姜、姬、韦、依、任、程、包、熊、栗、东、鲍、伏等姓都起于“风”姓。
关于伏羲的出身,《三皇本纪》里有如此的描述。
相传上古有一个部落为华胥氏部落,其中有一个名为“华胥”的女子,她生性贪玩,经常一人到各地去游玩。
有一天她只身一人到了一个叫雷泽的地方,结果她很惊奇地发现地上有一个巨大的脚印,足足有一人那么长。
出于好奇,她便踩了上去,结果这一下不得了,她全身像过电一样,之后没有多久便有了身孕。
可是说也奇怪,正常人怀孕十个月便要生产,但是华胥却迟迟没有动静,这样一拖竟然拖了十二年。
这事在当时可不得了,华胥氏族人不仅对这个未出生的孩子很好奇,同样的还有些许恐惧。
结果就在这第十二个年头上,华胥终于在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产下一子。
相传此子形象怪异,为人首蛇身,这与之前介绍的天皇、地皇、人皇形同。
“人首蛇身”为古人对神灵圣王的外形认同,所以华胥氏族认为自己降下了圣王,于是对其尊崇有加,为其取名“伏羲”。
按照这种说法,华胥是伏羲的母亲,而并没有提到伏羲的父亲就是燧人氏,相反的,最有可能是伏羲父亲的,应该是那个留下大脚印的人。
《山海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
这个形象跟伏羲氏不谋而合,而能在雷泽里留下如此大脚印的当然就是雷神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伏羲的父亲是燧人氏呢?
原因就是有史料记载燧人氏的妻子是华胥氏,而此华胥氏很可能也是部落中的一个女子,但是不是到雷泽去游玩的华胥就不一定了。
所以后世将这两个人认为是一个人,并认为伏羲随燧人氏姓“风”。
但不管怎么说,伏羲总算出生了,而且一出生就是个十二岁的少年了。
相传伏羲“有圣德”,这一点也深得族人的尊崇,最后被拥戴成为部落领袖。
伏羲崇尚五行中的“木德”,这与天皇氏的喜好有些不谋而合。为了更好的实施统治,他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这也为后世治理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
古代典籍中将其尊为最早的“王”,也就是说他是天下共主,还说他曾到泰山去进行了封禅大典。
“封禅”的意思,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后来演变成为帝王到泰山上祭祀天帝,以示权力受命于天之意。
之所以选择到泰山“封禅”,是因为战国时齐鲁有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为最高,在此处封禅必然离上天最近,所以才有了后世帝王趋之如骛到泰山封禅一事。
“封禅”一词,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后被司马迁写《史记》所用,有专门的《史记·封禅书》一篇,记载说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后,认为自己地位已经达到顶峰,于是就想到泰山进行封禅。此时齐国国相管仲表示反对,说自上古开始共有七十二代帝王人主进行过封禅,其中最著名的有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圣君,这些人都是受命之后才举行的封禅,而且封禅之时不是有嘉禾生出,就是有凤凰来仪,种种祥瑞不召而至。听管仲这么说,齐桓公自知自己没有这么大的功德和福报,于是只好放弃了封禅的妄想。
这里说到了伏羲曾进行过封禅大典,但却没有说到的是泰山,而去泰山封禅之说最早起于战国,所以伏羲去泰山封禅一事必然是后世附会而成。
关于伏羲对于后世的贡献,那实在太多了。
古人最开始捕捉野兽,使用简单磨尖的木枝或者木枝上绑磨尖的石器,捕捉的效率极低。为了能捕捉到更多的野兽,伏羲积极研究捕兽工具,最后他受自然界中蜘蛛结网的启发而制成了网,从而提高了人类的狩猎能力。
伏羲不仅研究捕捉野兽的工具,同时为能够随时吃到飞禽走兽,他发明了驯兽之法,并教民众驯养野兽。我们现在所驯养的鸡、鸭、狗、猪等家畜都是从伏羲那时候开始有的。
伏羲驯养野兽的目的是为圈养而宰食,或作为祭祀用的牺牲,所以后世称之为“庖牺氏”。
伏羲不仅在物质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在精神方面同样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相传他发明了陶埙(xūn)、琴瑟等乐器,从此民间开始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类的生活。
关于中国音乐出自何时,是不是出自伏羲制作了乐器之后,这在考古界都没有定论,甚至西方史学界一度认为中国乐器来自西方传入。
然而一件乐器的出土却将中国音乐史提前到了公元前7000年。
在河南省,远古遗址非常多,最出名、最重要的应该是距今五千年到七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放在世界上也算是最古老的遗址之一。然而就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又发现了一个远古遗迹,那就是贾湖遗址,距今有九千年的历史,而其中发掘出了一件非常古老而逆天的文物,那就是“贾湖骨笛”。
此前考古发现认为,世界最古老的笛子出自埃及,但中国这件文物的出土将笛子的出现提前了几千年,改写了世界的音乐史,同时也证明迄今为止笛子最早出现在我国。
“贾湖骨笛”的出现证明音乐至少在九千年前就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这无疑说明了中国不仅有自己的音乐,而且历史悠久。因此,不管将音乐带入人类生活是不是伏羲的功劳,这都足以说明我们古人的伟大了。
伏羲的成就还在于他制定了“姓”,他规定部族中的人以所驯养的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
在规定姓氏的基础上他又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外姓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
相传伏羲善于观察天象和地理,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出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八卦”的发明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后世的《易经》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老子更是在“八卦”的启发下才创制了道家的理论。
相传伏羲还发明了“书契”,以此用做记事,从而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
所谓“书契”,其实就是在有些物件上所刻的特定符号,它表达的是一种思想意识,这类似于文字的前身,但是没有文字完善。
书契的出现,摆脱了结绳记事的繁杂和不好记忆的弊病,使所记事件更加明晰。
而对于真正文字的出现,史学界一直认为是由仓颉造字。
仓颉,相传原姓侯冈,名颉,又称史皇氏,《路史》称其有四目,也就是双瞳。
《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依照其形象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为“文祖仓颉”、“造字圣人”。
据明代《万姓统谱》和《明一统志》记载:“上古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
而在《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史记》《说文解字》等文献里都有关于仓颉造字的记录,可见中国文字由仓颉所造更被后世所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