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这句话表达出了一种急迫感。人要有一点适度的焦虑,如果一个人在求学的过程中没有丝毫的焦虑,并不利于他成长。
当然,焦虑也要适度。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曾经提出了“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这个定律就能说明焦虑的作用。焦虑可以带来进取,适度的焦虑会驱使人去学习更多的东西,提高做事的效率;但如果焦虑过度,反而会使人陷入巨大的心理旋涡,由于过度的紧张而失去行动力。
“学如不及”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在“樊登读书”上,很多书友向我提过一个困惑,说越学习,越觉得知识不够用,学的东西再快、再多,都感觉来不及。孔子也是如此,他学东西已经比其他人快得多了,但还是感觉自己赶不上。
这是因为,当一个人知识的边界越大时,他所接触到的领域就越多,他越能够意识到自己无知的范围有多广。一个人如果只接触某个单一知识点,他会误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随着他的认知圈变得越来越大,他开始觉察到,原来还有那么多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这时候,人就开始变得焦虑。这种淡淡的焦虑,就叫作“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意思是非常担心将知识遗忘。这让我联想到很多书友对我说的话:“我特别喜欢听樊老师讲书,只是听完就忘,记不住。”本来就感觉自己来不及学习更多东西,好不容易学到了,又担心会忘掉。在学海中遨游的人。难免会遇到这种情况。
孔子也有这样的状态,因此,大家不必焦虑。
在学习上,我们所担忧和焦虑的状况,孔子在两千五百多作前都经历过了。他把自己的心声讲出来,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讲出来,便意味着接纳,日接他自已有这样微谈的焦虑,按下来就能更好地投人学习,这也是曾说的。”吾偿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庄于也发表过有关学习的看法,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准随无涯,殆已”。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我们是做不到的。
孔子的态度和庄子不一样,孔子说,我能够感受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焦虑,但是我依然要努力地学习。虽然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天下的知识全部学完,但我们可以让自己在有生之年不断地求索,将自己的人生活成一个作品,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如何缓解焦虑情绪?孔子已经给出了最有效的办法,即接纳。如果用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情绪,无法接受自己焦虑的事实,就会形成认知失调-“我知道知识很好,但我学了也没用,反正我也学不完”“我学了也记不住”。为了摆脱认识失调的状态,我们会用行动进行弥合,弥合的方法是,干脆不了。因为停止学习,焦虑也就不存在了。
这也意味着,我们停止了进步。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接纳焦虑的情绪,知道焦虑是非常正常的,是千百年来人人都会有的状态,甚至连孔子都经历过,那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继续享受学习的过程。一个人只有接纳了自己的问题和缺点,才能够真的改变;如果我们面对自己的问题和缺点,不断地自责,不愿意放过自己,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并且更难以做出改变。
如果你也偶尔会陷人焦虑,不妨对自己说“我的情况跟孔子差不多,也有点焦虑”。
能够真正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接纳焦虑,焦虑就不会对我们产生太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