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在创业的征程中,每走一步都是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精准判断,这一切都源于他具备各种处理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比如选择和判断形势的能力,平衡各个利益集团、利益关系的能力,品牌营销策划和自我包装的能力,知人善任、从善如流的用人能力等等,现在来说说刘邦在创业阶段忽视、在当上皇帝之后才重视起来的仪式感。
刘邦认识到仪式感的重要性,来自于他爹刘太公。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刘太公。
遍观中国史,儿子靠老子当上皇帝的不胜枚举;靠自己努力登上宝座的不过寥寥数人。这些开国之君中,称帝后父亲还活着的,也就刘邦一个人。于是,刘太公也就成了唯一一个自己没当过皇帝,却成了太上皇的人。
刘太公,名字不详,这对一个太上皇来说十分不可思议。但考虑到他是农民出身,在那个识字率极低的年代也不意外。至于他后来当了太上皇,恐怕也没人敢自作主张再给他起个名字。刘太公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刘伯、刘仲、刘季(刘邦的原名)、刘交。在刘邦没有称帝前,四兄弟中老二刘仲小日子过得最好,老三刘邦过得最窘迫,时常赊酒喝。刘太公曾斥责刘邦“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大概意思就是说:“老三啊,你也老大不小了,你咋不向你二哥学学呢?你二哥有田有地,还雇了长工,有吃有穿有花的,再看看你,只知道吃肉喝酒呼朋唤友不事农活!家徒四壁,连个老婆都讨不上。”当时刘邦听不进去,照样该吃吃该喝喝。
在刘太公看来,刘邦不干活就算了,吹牛也忍了,混着就混着呗,反正也不掉脑袋,但刘邦却有鸿鹄之志——他造反了。造反就造反呗,那时候天下四处都反,法不责众。最关键的是刘邦他还当了沛县反贼的一把手,这就严重了,按照秦律,一家老小都要跟着掉脑袋。在刘太公的眼里,刘邦这是一屁股坐在了火山口上。刘太公没想到的是,刘邦竟然造反成功了,还当上了皇上。
古人迷信,最看重血统和天意两样。血统,就是“老子英雄儿好汉”,不单是老子,只要祖宗十八代里面有一两个牛人都可拿出来狐假虎威。刘邦想要找到血统高贵的依据,可绝望地发现这条路根本行不通,他老刘家世代务农,祖宗十八代的名字都凑不出来,到哪找什么牛人。
血统不行,只能求助于天意了。这一招陈胜就用过,把写有“陈胜王”的帛书(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塞到鱼肚子里,又装神弄鬼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这一招操作简单易上手,蛊惑性又强。刘邦以天意为突破口,编出来的故事更具系统性、蛊惑力。他鼻头高,称为“隆准”;额头突起,叫“龙颜”,左腿上长了一大堆痣,还专门数了一下,有“七十二黑子”,这些都是天降奇才的明证。刘邦还想出了仗剑斩白蛇的故事。除了他自己,他老丈人吕公也编,说他容貌非常,将来必然大贵;他老婆吕后也编,说去山里面找刘邦,随便就能找到,就是因为他头顶上有云气,简直比GPS还管用。
这也就罢了,编到最后,连父亲都不要了。故事是这样的:刘邦母亲还没怀孕的时候,在野地里睡着了,梦到了神,当时电闪雷鸣。刘老头去找媳妇,发现蛟龙正趴在媳妇身上,后来就怀孕了,生了刘邦。刘邦造反的时候,母亲已经死了,死无对证,唯一的当事人只剩下刘太公。刘太公也被拉进来当了目击证人,就这么稀里糊涂被安了一顶“绿帽子”。其实刘邦这个儿子是什么成色,老头比谁都清楚,但他有苦难言啊。总不能戳破吧,毕竟老百姓都吃八卦这一套。总之,跟庄稼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刘太公跟着刘邦没少遭罪,最惨的时候甚至还差点被项羽煮了。刘邦称帝后,刘太公总算是苦尽甘来,可是新问题又来了,真龙天子下凡的新皇帝该如何去拜见自己的平民父亲呢?
刚开始,为了给全国百姓树立孝道的形象,刘邦五天拜见一次刘太公,像普通人家的礼节一样,每次见了父亲都磕头。但这天下从来不缺马屁精,有一次,刘邦再次拜见父亲走后,刘太公的管家就对刘太公说“天亡二日,土亡二王(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这样做,就会使皇帝的威信很难树立起来)。”也就是说:刘老三已经不是从前的刘老三了,他贵为皇帝,九五至尊、天之骄子;您虽然是刘邦的父亲,但首先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从理论上讲皇帝不应该跪百姓的!
老实巴交的刘太公一听大惊失色,联想到从前训斥刘老三的种种不堪,后脊梁骨直冒冷气。心想:“这小子出息了,要是报复我,把我砍了怎么办呢?”当刘邦再次拜见父亲的时候,刘太公“拥彗,迎门却行”,太公亲自拿着笤帚,打扫好台阶以示敬意,然后后退到门口并跪倒在刘邦面前,口称“刘老儿拜见皇上”。刘邦大惊,下辇扶太公。太公说“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是说,皇帝您是万民之主,怎么能因为我而乱君臣之法呢?
虽说这样做有点别扭,但是创业前在老父亲面前始终没有存在感的刘邦,这次终于扬眉吐气一回了。九五至尊的威严带给刘邦前所未有的荣耀感,刘邦心里甭提多受用了。于是“上心善家令言,赐黄金五百斤”,对管家大加赏赐。
别看刘邦平日里有点记恨老父亲,但当老父亲跪在他面前时还真有点受不了。民间传说,父亲跪儿子会折儿子的阳寿,按照家庭伦理道德来说,父亲哪有跪儿子的?这可怎么办呢?皇帝跪百姓不行,老子跪儿子也不行。最后张良为刘邦献了一计:那就是封刘太公为太上皇,以后刘邦跪父亲就有了依据,即后来的皇帝跪拜前皇帝。因此刘太公成了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做过皇帝而被封为太上皇的人,这样一来就避免了父亲跪儿子的尴尬局面。
刘邦不仅给老爷子安了个“太上皇”的名号,为了显示天子的威仪,刘邦又按照萧何的提议,建立了巍峨壮丽的未央宫。除此外,新朝开国大典之初,他还让叔孙通制定了庄重威严的大汉王朝的帝国礼仪。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原本自由散漫的朝堂经过叔孙通的一番整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宴会上再也没有喝大了的功臣们耍酒疯、比军功、大呼小叫、手舞足蹈,打打闹闹,甚至拔剑对着屋里的柱子乱砍的现象发生了。从此,大臣们上朝都严格遵循礼仪,稍有越轨便被一旁监视的御史拉下惩治。人人心中畏惧,朝中气象大为改观。刘邦看着驯服的臣民,再也不用担心朝堂混乱,从而由衷地感叹,“我拼了老命当上皇上,直到今日才知道天子的尊贵啊!”
可见,正是有了仪式感,才让刘邦真正体会到做皇上的高高在上,才让他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刘邦一生中的高光时刻有很多,比如攻入关中,打败项羽,成为皇帝,但是他却在礼仪制度建立起来后,当所有人按照礼仪尊重皇权时,才真切地感受到皇帝的尊贵,才有付出了多大的努力都甘愿的情感。
德国作家洛蕾利斯写过一本书,叫《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书里说:“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
仪式感确实很重要,它也是一种积极的、充满着希望的态度,就像是在原本如荒漠一般的人生里绽放出点点新芽,最后连成一片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