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伤逝》有感而发
鲁迅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所写的短篇小说《伤逝》,据说有着他的亲身经历;读者就是习惯把鲁迅当作小说的主人公来相提并论。我想小说的看点就在于此,才使今天的读者仍然爱不释卷。
在《伤逝》描述的故事里,涓生是醒者,他虽然不致于象“狂人”那样受众多不醒者的排斥和贬损,但他也同样有“狂人”般醒者的痛苦。子君是个未醒者的代表,“阿随”虽然是子君的宠物狗,但牠是子君未醒的象征,老观念不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吗?所以,作为醒者为未醒者疗救病痛,自然不可能“真话”就有效果的,有时适得其反。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在小说《伤逝》中的结尾了。鲁迅先生通过涓生的手记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他还没说的话是:爱情如果不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那就必定“伤逝”。
涓生为了自己的生活而与子君离婚,这是自私的男人。而子君离开涓生选择了自杀是无知的女人(当然也可理解为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但这毫无意义。),放在今天也有可能自杀,因为人言可畏或为情而殉。悲局总是发生在女孩身上,是否对现在的女孩有一种警醒作用!
事实上许多小鲜肉,幽默大方、自信阳光、身体健康、相貌堂堂,但这些优点在缺乏物质基础的支撑下显得那么无辜无助和无力。确实,“没有房子,我让爱情住在哪里?没有车子,我让面子放在哪里?”国民老公聪聪能有几个,近来热炒的波叔我在这里就不表了。
生活的现实让大多数女孩在选择对象时不得不把男方的物质基础放在首位。从《伤逝》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如果过分依赖男人,那便会使自己走向脆弱。鲁迅说过,“女人幸福生活的最大敌人是无聊~”。这句话我不敢苟同,大多数男人也想无聊,但他们为了生活而无法无聊。
在我的印象中,子君是大户人家,为了涓生而私奔的。涓生为了生存而自私的休了子君。我总认为这是鲁迅虚构的,不虚构就不成小说了。现在想想,现实生活中不听父母的女孩(过去叫私奔)离婚的也不少,自杀的也有。小说的虚构来源于生活,我又把这一想法给圆回去了。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话听起来有点俗,但我认为这话俗理不俗。
货币需要锚定黄金,婚姻用什么来锚定。结婚证能否锚定?婚姻法是否能锚定?答案是否定的。《伤逝》警示我们“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否则必定“伤逝”。我对这句话,百思不得其解,怎么样算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我不理解不要紧,想结婚的女孩为了不被“伤逝“,一定要理解清楚,否则千万别结婚。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写爱情的短篇小说,近百年来警示着想拥抱婚姻的男女,在当下仍有衪的现实意义。面对苦涩的《伤逝》,回到现实的社会,人人都能从中得到不同的解读,衪就像一罐陈年醇香的绍兴黄酒,使人心醉,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