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都听过、学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个经典的理论把人的需求进行了划分,从生理到自我实现,一层层递进。
知道这个理论后,我们通常会认为我们是在一个较高的层次,而别人处于一个低层次。
有这样的调查,公司要动员员工去从事一个新岗位,请问下面这三种说法中,你选择哪个 ——
- 这是一份非常稳定的工作,公司永远都需要这个岗位,你从此就不用担心被裁员了。
- 这是一个高度可见的工作,很多人能看到你的业绩。
- 这是我们公司核心的业务,这个岗位可以让你真正看到公司是怎么运作的,能让你快速成长。
如果问的“自己”,大多数人认为第三个说法最能打动自己;可如果问的是你认为哪个说法能打动“别人”,大多数人认为第一条和第二条最有效。别人在乎的是安全和声望,我在乎的是自我实现。
对自我和对他人的不对称认识,是个普遍现象。人总是过度自信,高估自己低估别人。特别是在认知方面,很少有人会觉得自己的认知比别人差。
(原文链接: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86027)
知道我们有这样的认知偏差后,想想自己,每每遇到事情时总能侃侃而谈,觉得自己看得透彻,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对的,却很少反思对方的想法是不是有可取之处,或者说自己的想法在真实的世界里是不是可行和可取。
一次,朋友A在工作上遇到了难题,来找我探讨解决方法,这是B恰好也在一旁。在我看来,B是一个平时不怎么做事,工作也不咋认真的人,要说对A工作很了解,更是不可能。就在我和A谈论正欢时,B也加入了进来,令我不敢相信的是,他竟然顺溜的提出了这个难题的解决办法,并开始教A该怎么做事。他提的解决办法显然不是很科学,但是我那时是相当的吃惊,因为我怎么也想不到一个自己觉得不可能提出意见、不会有想法的人竟然能像非常了解这个问题一样,自信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开始教别人做事。
下来后我自己细细思考了这个事,我发现我和B之间都存在非常大的认知偏差,我是低估了B的能力,B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再细想,我自己在生活工作中不时也会这样,做的事总觉得是挺不错的,或者有时想法挺不错,但是别人却觉得不怎么样。原来我觉得是可能是别人低估了我,但是经过这个事后,我觉得更有可能是我高估了自己。
这又让我联想到了,到底什么样的想法是好的?
平时总能看到这样的广告,什么什么东西质量优良,价格便宜,但是其实这样的广告效果往往不是最好的,因为制作广告的人也犯了认知偏差的错误,总认为消费者在一个低的需求层次,需要的是物美价廉的东西。但是最终真正打动人的确是那些让人把消费者放到高层次的广告,比如同样的做橱柜,xxx品牌的广告是“一把大锤锤不烂,进店满10000减3000”,但是旁边欧派的广告是“有家、有爱、有欧派”,你会更想进哪家?
事实证明,同样的5.1活动,买欧派的人就是比小品牌多得多,因为顾客在欧派感受到了更高的层次认同感。
而我们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好时,应该自己反思下,自己的想法自己能不能做出成品?这个成品投入真实的世界,是否得到了足够多的真是反馈?得到的真实反馈是不是好的?
如果通过了以上三个问题,那么我们可能真的有了一个好想法、好作品,但是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就得考虑自己是哪个环节出现了认知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