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汉字文化的传承者
在反复琢磨中,我终于明白了教师职责在于文化的传承,做到以“文”化“学生”。语文教师,应该是汉字文化的传承者,也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汉字文化的传承之责。
在初始为人师的三年里,我是按照自己曾经的小学老师教学生识字,也不曾感觉不到哪里有什么不对劲之处。自师从西北师大赵晓霞博士,她引导我走上了汉字教学的科学化之路。我深刻地理解了“汉字不仅具有交际的工具符号价值,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内涵。”
赵老师,列举了兰州市孙海芳汉字教学的探究的案例。她引用孙海芳老师的话,“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以满腔的热情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寻找隐含在汉字文化背后的文化和趣味,那么识字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快乐。汉字,也将成为孩子们眼里最美丽、最有趣的文字,并且逐渐学习体会到汉字的文化内涵。”
特别提到,孙海芳老师的一位学生为“温”字画了一幅画:在一个盛有半罐水的陶器左上方是炎炎烈日,水冉冉蒸发。这是孩子们眼中的富有独特的、个性鲜明的“温”字。
其实,我的学生张萱也有过这样图画:图中有一轮红日,一个盆子装着接近一般的水。她曾告诉我:他们姐妹四人就是把水放到太阳底下,晒温了才用来洗澡。这两个有关“温”字的情景都是契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的。
还有一次在讲“李”字时发生的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景。我是“严格”按照形声字晒温标准来讲解汉字的。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张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孩子”的“子”,表示小孩子,婴儿,“子”有“小”的意思。李的果实也比较小,“李”中的“子”是不是也表示“小”的意思?说句实在话,我被震到了,她竟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细想一下,我们常见的李子果实跟苹果等水果相比较,的的确确是比较小啊!
今年清明放假回校,当我批阅张利娜同学的美术时看到了她用铅笔勾勒的图画:四个孩子和一个大人在坟前跪拜。在课余,跟她交谈时,提出了:为什么要在坟地里栽种柏树?我反过来问她:你说说看。“我爷爷说,为了先人保佑我们全家快乐。”“这个问题,老师也回答不上来。我再查查看。”我查阅了想关的文章。实际情况是,在坟边种植树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风俗。据《艺文类聚》载,“夫子坟方一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之”,即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用四方的珍异木材种植在孔子的坟边,以资表达和寄托学生们的哀思。再结合“柏”字的字形,其中“白”字尤为引发人的联想。一个人的头发白了,要么是营养不良,要么是年事已高。那柏树是不是一种寿命很长的树呢?回忆自己见过的大柏树群——平均树龄在50年以上,至今高大茂密。柏树四季常青,特别有生命力,表示后代繁衍不息,那茂盛的枝叶与树冠,表示荫蔽自己的后代。我想,这些都是与“柏”有关的文化,只不过是我们“日用而不知”。
再如与祭祀有关的“祝福”。“祝”中“兄古文字描摹的一个张着大嘴仰面朝天的人。自古以来,兄在家庭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长兄如父”,总是具有优先承嗣权,主持家庭内外的重要大事。直至今日,在祭祀考妣的活动,兄最具权威性,跪拜在坟前与亡者阴阳两界对话。从“福”字字形的源头讲起:“福”,会意字。甲骨文的左上方是一个酒樽(酉),下边是一双手,右上方是“示”部,意思是端着酒樽祭献以求福。孩子们理解了“祝福”的本义祈求神灵保佑,那么他们会在今后的祭祀祖先的活动中会至诚,更加虔诚。那么这些似乎比较隐晦的“汉字文化”应该传衍给学生。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分内之事啊!
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我真正体悟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的内涵。孩子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充分激发了对于汉字的“想象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言语能力。
还有许许多多的汉字,,都是我们中华优秀文化开出的花朵,都是我们民族的记忆和延续。让更多的学生在科学了解汉字的基础上热爱汉字、敬畏汉字,把汉字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好每一个汉字,把中华文化的根,深深地植栽于孩子们的心田里,让他们一辈子都不能忘,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更要把汉字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命运放在心上。
.《和青年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扉页:
教龄的长短并不一定能决定经验的多少……在我看来,教师的成长取决于他的教育学知识的深度。教师的进修提高,首先意味着他对于某一教育真理的看法今天已胜于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