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马亲王专栏。
近期看的书比较杂,特意挑了2本马伯庸的书做一个书单分享。个人比较偏爱历史读物,相较枯燥的传统历史书籍,马伯庸的历史小说擅于通过描写一些历史中的小人物来揭示道理,以小见大,历史功底很强,可读性也不错,是很多历史小白入门首选读物。
《长安的荔枝》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马伯庸的小说,选择这本书的初衷就是篇幅短,全书七万字左右,我花了几个小时看完,“马亲王”在十一天里一气呵成,不愧是“文字鬼才”。
小说的主人公李善德,是一名长安九品小吏,突然被迫接受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杨贵妃生辰时,必须献上岭南运来的新鲜荔枝。然而荔枝“一日色变,二日相变,三日味变”,从岭南到长安,距离五千余里,这条荔枝之路,无疑是一条死路。
李善德有过绝望,有过放弃的念头,最后还是决定为了家人放手一搏。他不要命地奔波在两地之间,反复试验和计算最快路线(这里插一句,我们的主人公数学很好,如果是个文科生,估计故事就继续不下去了),实地考察荔枝生长采摘情况,采用多种保鲜方法,终于将运送时长控制在十一天,将两坛新鲜荔枝送到了长安。李善德做到了,代价却是巨大的。那入口的雪白果肉,是无数百姓的血泪;红颜一笑,背后是万民皆苦......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三首·其一》)
潇洒浪漫的背后是千担背负,现实主义背后是叹息希冀。
阅读的时候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作者所言的“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小人物的无奈与真实在这本书里得以完美体现,职场的人情事故也被描写的很通透。比如:“做官之道,其实就三句话: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轿子众人齐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精辟)
《显微镜下的大明》
冲着《长安的荔枝》的良好阅读体验,我去读了马亲王的《显微镜下的大明》。相较于上一本的小说性质,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是马伯庸写的历史纪事,是作者从明代罕见的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的真实的历史故事,主角都是基层小人物。个人觉得马伯庸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知道自己不是专业学者,不是明史专家,所以反其道而行,不去论述那些烛照千里的规律总结,不去记录那些高屋建瓴的宏大史实,而是通过六个民间故事对那个年代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和社会底层民众的心思想法进行细致的描写,由万千微末来编织大明兴衰,影射历史发展,帮助读者于细微处读懂复杂而又真实的大明帝国。
这六个故事分别是:
一人——《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安始末》:万历年间一项不公正的税收政策引起的历经十年的官民博弈。
一脉——《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一场持续六十四年、学子与灰户与县官之间的对抗。
一坟——《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一桩持续八年的民间庙产争夺案。
一册——《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的前世今生》:大明黄册库从建立到衰败的全过程。
一吏——《胥吏的盛宴:彭县小吏舞弊案》:一件小官司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胥吏之恶。
一官——《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权利斗争下被卷进朝廷官员斗争的无辜百姓。
不得不说,马亲王不仅是“文字鬼才”,也是取名鬼才,六个故事的题目取得都相当的吸引人。具体故事内容在此不做赘述,个人最喜欢的就是《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的前世今生》,这个故事所占的篇幅最长,也是全书研究大明制度最透彻的一篇,科普了很多大明的地方政策和制度,比如户帖、黄册、里甲制、条鞭赋役册等等。
你能想象吗?大明王朝的几乎每一个人,后湖(如今的南京玄武湖)黄册库都记得,大明都记得。朱元璋对他的国家和子民的极度控制欲望在这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座黄册库记录了大明的田土盈缩、民生消长。你可以拉远视角注视大明王朝跌宕起伏的一生;也可以拉近视角,看到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家庭的生老病死。其存储之巨、信息之丰、分列之细是世界档案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个奇迹。
不过,就像大明由盛入衰一样,黄册库最终也在战火中消弭殆尽。马伯庸给黄册库的结局做了一段极具悲情的冲突描述:“这是一幕极具象征意味的画面,曾令大明江山永固的黄册,在风雨飘扬中被一一扯碎。漫天的纸屑飞舞在后湖之上,万亿大明子民的户籍化为甲胄和火器,以毁灭自己的方式,试图成为挽救这个王朝的最后希望。”我在阅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也由衷地感慨历史的兴亡更替和起起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