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扯谈(七)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是孔夫子讲政治思想的一篇,我不是政治家,对治理国家既便有兴趣也没机会去实践。但我辈却是被治理者,孔子儒家思想深深影响千年来多少帝王将相,了解一下也算是窥探一下领导们的小心思,也未必不能满足一下好奇心,所以,还是很认真地读下来。
做为一个“千乘之国”的领导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优秀素质呢?朱熹老夫子在《论语集注》里把它分为五点:敬事,信于民,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所谓敬事,简单来说就是爱岗敬业。在古代,下层官员对主管领导负责,官员对天子国君负责,天子呢,对老天负责,其与老天沟通的主要途径就是祭祀。这工作相当重要,工作做好了,国家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做不好,老天爷一生气,那就不好玩了,如同《西游记》中凤仙郡中的郡守只不过说了玉帝几句坏话,就被罚整个凤仙郡一直不下雨。所以,“敬事”很重要。
所谓“信于民”,就是要取信于民。毕竟,老天对你再好,也要通过下面的人来完成才好嘛。
所谓节用与爱人,很好理解,但所爱的这个“人”狭义上讲是士大夫之上的阶层,其余的就是“民”了,也就是下一句“使民以时”的“民”。所以,“中国人民”中,有“人”有“民”,不一样的。易中天说,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关心的对象是分阶层的,这里算一个例子。如我辈在孔子时代,恐怕不会被国君“爱”,很可能是被“使”的命运,当然,孔夫子严格地指出,要“使民以时”,该收庄稼的时候你不能让他们去修路,让他们去盖宫殿的时候你要在农闲的时候,既便其出发点是为了国君着想,但也有浓浓的人情味在里面。这“人情味”,如果还叫人情味的话,已经很不错了。
我们村里有条省道穿村而过,我们家有两亩半地在公路旁,从我上初一开始,这块地里,种过辣椒,冬瓜,棉花,栽过苹果树,杨树,梨树,一年一换绝不重样,,领导们今年发展一万亩辣椒,明年发展两万亩冬瓜,大家要响应号召,一定要种,不种也得种,至于种出来能不能卖出去,领导就不管了。反正有一年我们家天天吃冬瓜,吃的我们看见冬瓜就反胃。以至于长相稍微差点的就扔了,过路的人捡起来抱回去吃,菜市场都省的去了。现在看到孔夫子的我“人情味”,我不由又想起了冬瓜。
但话说回来,我们的领导还算是好的,看看以前的历史,“使其民以时”,不过是个理想罢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中国人口就突破了6000万,但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却仅存约2300万,那3700万人呢?翻翻史书,看看那多如牛毛的“屠城”,“斩首”,“人相食”,就明白了,这里虽有天灾的成分,但首先是人祸,国君诸候们的功劳,莫要谈“使民以时”,把人当人就不错了。
没来由地想起老子在《老子》第五章的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刚好与人情味的孔夫子的话相对。
刍狗是用草束成的狗,用来祭祀用的,用时是祭品,用完就成了垃圾。天地不仁,就是说天地没有情感,在它眼中,万物就象是草狗一样,没有亲疏之分,没有好恶之别。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仁其实就是一视同仁,天地对于万物,都是同等看待的,没有喜欢谁,不喜欢谁;同情谁,不同情谁;想要照顾谁,不照顾谁。
天道无情,恰恰是天道规则赖以维系的必要前提。因为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错综复杂的,其演变过程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比如在生物链中,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低级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高级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和低级食肉动物为食,高级食肉动物死亡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后又重归于尘土,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这个链条中,每一种生物在食物链中都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假如老天爷对某种生物特别照顾,那么处于它食物链上游的生物吃什么?天道规则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一张网中,只要一个结点断了,整张网就会崩溃。
正因为天道不讲人情,所以天道规则才能做到“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整个世界才会如此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新陈代谢,循环演变。如果老天爷讲感情的话,为照顾某些个别生物而屡屡违反规则、突破规则,那整个世界不早就乱套了!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规则比情感重要。但是,中国偏偏是个人情社会,所有的规则都比不了人情掩盖下的“潜规则”,这个时候,苦口婆心地劝领导人敬业信民节用爱人使民以时,也不过是领导们的一块遮羞布而已,还是在他高兴的时候才用。如果没有设计好一个好的制度去制约平衡,那么,最终动手的就是老子所说的道了,“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于是,就有了沧海桑田,就有了天翻地覆。
扯远了,今天看新闻,孙杨在1500米自由泳预赛中折戟沉沙,与霍顿的王之争也就不了了之。虽然中国媒体之前就打预防针说感冒云云,虽然从情感上我们支持孙杨,但规则是,在泳坛上,快者为王。若说孙杨为王,下届奥运会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