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在这本书看到三分之一左右的时候,我有点后悔没有早一点看到它。
我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平常不愿意与人发生冲突,但是在某些点上会有自己的坚持,也许这是固执。因而会有个别情况下,会与亲近的人发生争执,甚至严重到不欢而散。
沟通上的困局通常表现为两种极端,一种是情绪炸裂的吵架,另一种则是情绪压制的沉默。无论张扬的还是克制的,最后都被证明是无效的“暴力沟通”。
上帝为了阻止人类联合起来建造一座通天的巴别塔而创造了不同的语言,让人类沟通不顺。可笑的是说同样话的人类也逃脱不了沟通不顺的命运。
“怎么跟你沟通这么累呢?”也许这句伤人的话你听了也说了不止一次。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沟通选择,来缓解这种冲突。法则其实很简单,分为四步——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简言之就是我们观察对方和自己在什么事情上起了怎样的冲突,此时此刻彼此是什么样的感受,双方有什么需要,我要提出什么请求才能让对方配合我,达到我的需求。
回想起来,争执中最常见的场景就是你指责我不理解你,我指责你不理解我。作者鼓励我们先放下情绪,搁置成见,去观察发生的这件事情,体会对方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
试着表达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有助于对方明白你是理解她的,即使你表达的不准确,你也会在她纠正你的过程中感受到她的想法。同时你也要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而在感受方面作者认为我们有很多误区,清楚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感受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常见的诸如“我今天感受不太好”、“我觉得自己很无能”之类的只能算是想法和评价,喜怒哀乐惊惧恐才是我们具体的感受。
对于感受的表达无能可能是与我们的文化有关,从小到大社会环境不鼓励我们做一个情绪很饱满的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成了一件怪怪的事情,在显性层面被忽视的感受却在暗地里操纵着我们的沟通。
我有个朋友C,抱怨她女朋友经常指责他在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情做的不够好,比如手机充完电没有及时把充电器拔掉,袜子没有当天洗掉之类的事情。他觉得女朋友总是在否定她,女朋友却觉得这些都是一些坏习惯,说说他又怎么了,于是两个人经常就此吵起来。
当女朋友指责男生又不洗掉当天袜子的时候,心里是生气的,因为她想要卫生;男生此时心里是沮丧的,像是被训斥的孩子,他想要的是尊重。吵起来的时候彼此不会冷静分析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更不用谈请求对方为自己做某些事情。
工作上,非暴力沟通法则也会有效果。
我有个朋友D,最近被外派到一座城市,做为期两个月的市场推广工作。工作需要他在本地招募一些员工,因为是短期的项目,加上工作内容主要是在室外跑市场,所以他对员工的管理就比较宽松,只是偶尔集合开会。
其中有一名员工让他较为不满意,不仅因为他业绩差,而且这位员工在有限的几次开会中均迟到了,甚至有一次干脆没过来。朋友说他能感觉到这个员工做不长久,这种不守纪律的表现可能只是他不想做了但又不愿意主动离职。他很生气,准备好好训斥一把这个员工,告诉他要么继续认真干,要么走人。
D在给这个员工打电话前两天碰巧听我跟他聊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他决定先用非暴力沟通法则跟员工沟通。他是这样说的:
“这份工作我对大家的管理比较宽松,虽然不要求你们严格打卡上班,但是我安排的开会大家必须准时到。这几天你迟到了两次,还有一次是没有通知我直接旷工的(观察)。这种行为我很生气(感受),我没法接受,我需要大家准时出席,好及时安排工作(需要)。我希望你以后能听从安排,不要再有迟到(请求)。”
员工听完之后承认了自己迟到的行为,也表示以后会遵守纪律。朋友说按照他以前风格可能就直接开骂了,但是这次平静的沟通反而让他很放松。
没几天这位员工找了个理由主动跟他提离职了,他向朋友D表达了感谢,虽然可能只是客套话,但是最后时刻彼此没有撕破脸皮,体面地结束了不合适的合作。
整本书读下来,我有两个直观的感受,一是非暴力沟通法则非常有效,操作性强;二是实践起来可能没那么容易,尤其在遇到强烈冲突的时候,我们需要摆脱原有沟通方式的惯性,真正地做到不是懂得就行的。
我试着想了想非暴力沟通是否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是否完美无缺。想了很久,有一个问题环绕在我脑海中:如果生活中全是非暴力沟通,是否会少了很多色彩?
如果我们不曾吵架,我们可能难以真正接纳包容彼此身上耀眼灼人的不同之处
如果我们不曾吵架,我们可能难以体会撕裂之后重新死死抱住对方的那种深情
即便如此,我还是希望——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