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有感
经过了十几年的教学,因为太过熟悉的教育教学过程,内心深处多多少少都有一丝倦怠。如何摆脱这种对于重复性劳动带来疲倦,如何实现自我的二次成长,这都是一个有经验的“老教师”必须思考和经历的。基于对于这种情愫的考虑,基于对于校长推荐的信赖,拿起来李志欣校长《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一书,这一拿起就爱不释手,直到利用五个小时的时间将此书读完,这时候家里的时钟已经指向了十二点。
读这本书既是对作者思想的一种思考,更是对自己十几年教育生涯的一种反思。作者从缩短新手期、提高教学能力、保持融洽师生关系、家校合作等八个方面对教师自我修炼进行了全面的诠释,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找到了自己曾经成长的影子,也找到了自己距离优秀教师的差距。在缩短新手期中,作者提到要认一个师傅。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师傅,李国庆老师这位有经验的班主任,在她身上我学到了如何使用班干部进行管理。一个师傅对于徒弟的引导是全方面,从教学、教育工作到为人处世。继而也想到了学校青蓝工程的重要作用,我们每一个年长教师都应该思考,如何给青年教师留下什么?为学校的留下什么?在这个方面,自己也看到了存在差距。例如书中提出的阶段性设计,自己从来没有对自己职业生涯有所规划,此外就是对于专业书籍的阅读,自己也读点书,但是,从专业的角度涉猎的还是很少的。还有就是外出的比赛,由于担任行政管理工作原因,往往就忽略了各级各类比赛,其实,工作也只是自己思想和行动懒惰的借口。在如何迅速提高教学能力方面,对我触动最大是文中这样一句话“教师是他人思想和知识的消费者,自己不需要去创造”,我想这也是我们现在很多存在职业倦怠教师的固有思想,因为没有创造所以感到疲倦。学生是独特的生命体,课堂是不断打破教师课前设计的,新思想的生发地,想一想就让自己热血沸腾。如果我们课堂都能按照文中“舍弃”“获取”“陪伴”,那么我们的可能就是心灵和交融、就是思想的碰撞,就是我们对于学生和自己的最大提升。融洽师生关系,也是我们教师必须每天面对的问题。最欣赏李校长在于孩子遭遇教育困境后观念自觉重建的解释,想一想自己曾经重视对于学生管理而并没有把问题出现作为更好的教育契机去思考,更没有把这些问题背后的问题做总结。文中作者层级遇到过一次学生联盟的集体抵抗,这也是自己曾经遇到的,但是,遇到之后自己也通过时间化解了,却没有像李校长一样将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刻的思考,总想着去改变别人,而忘记相对好改变的确实自己。有多少次自己可以直面心灵镜子的时候,却失去了走进学生生命世界的机会,这也许是自己从教的最大遗憾。作者也提到了敬畏教育,对于国外的孩子的警告性,让学生知道敬畏。这让我思考我们教师是否敬畏教育呢?如果你在学生面前不能做出敬畏教育的姿态,如果行动中缺少敬畏教育的态度,我想每个孩子就会因向师性,而失去对教育的敬畏之心,就失去了我们最为重要的“身教”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一种“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敬畏教育、敬畏自己的心。对于家校合作这一篇章,主要加深了我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志欣校长既是一位好校长,更是一位好父亲,在文中,他就描述几次处理自己孩子的问题,对我的启发很大。李校长也为我们打通与家长沟通渠道提供了很多路径。文中也提到了李校长倡导的零作业,其实作业问题是家校沟通不畅的一个重要因素,越是关注孩子学习的家长越关注孩子作业,当繁重的作业成为孩子负担的时候,也在削减家长对于信任,其实,有时候我看到大量乐此不疲的布置大量机械性作业的老师的时候,我都在想你们于心何忍!也许就是你们的大量堆积作业毁了一批孩子创造力。反思自己也曾经做过这样的事,这是一种对教育的亵渎,今后坚决不再做。刚才说到了瓶颈期,李校长也用一章的内容去帮助读者突破瓶颈,在文中李校长也将自己遇到的案例给予分享,逼自己成长的人才是自己贵人和成长中干部的两个论点对我触动很大,在文中看到了自己影子在晃动。错误的职业成就去向使中层管理者产生了教学业务荒废感,这种感觉也是自己常常出现。特别是忙这个字,是现在我真实的缩影。“在倦怠中,忙乱着、失望中生活着”,虽不至于如此严重,但是,也是感觉应该跳出这种生活的固有模式,寻找一种内心从容和安静,享受教育工作带来无限希望,想必也有一些老师和我有同样的想法,在看过此书后,我想问自己,自己真的全身心投入教育了吗?其实,这种忙乱还是自己对于工作投入不足,对于工作规划性缺失造成的。之后的篇章中,作者用了很多真实的故事来解释了如何科研、如何处理同事关系、如何走上名师之路。这些故事都是真实而有借鉴意义的,当合上此书的时候,内心是平静的。
一个教师的修炼,决定着他的眼界和素养,而一个老师眼界和素养决定着一批批学生的未来,责任之重、道路之艰辛可想而知。但是,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岗位,就应该将自我的修炼成为一种常态。也许,我们的工资不高,也许我们遇到的学生、家长纷繁复杂,也许我们还有很多看着很烦的人和事,然而想想我们教育初心,想想我们给这个世界的贡献,我们是掌握未来的人,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用作者一句话作为感悟的结束语“成长永远在路上,愿我们一起去寻找自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