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大神的新作,豆瓣评分8.6,70mm IMAX的视听享受……在这个商业片粗制滥造,搞笑片隔靴搔痒,佳作严重匮乏的呱噪时代,但凡被文艺青年奉为神作的,总有点理由要你进影院看一看。
一周,一天,一小时,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三条线的穿插剪辑,初见时略显突兀。加之整片从头至尾秒不间断的BGM,即便是暂时风平浪静的画面也要用鼓点去营造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不容喘息的逼迫感,太过依赖BGM的推波助澜,过犹不及。
这是部导演私心很重的影片,已非典型意义的战争片,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大场面,既无残忍血腥的反战渲染又无英雄主义的亮点升华。诺兰似要以一种低调的叙事方式,细腻真实的视角,刻意淡化的情节线索,近乎吝啬的台词,去呈现腹背受敌时生死无定的恐慌与无力感。
这是部没有真正意义上主角的电影,一众鲜肉兵争相存活,一心回归祖国,导演刻意没有让谁的光环独占鳌头,这或是他自以为没有走常规战争片套路,没有让影片类型化的独特之处罢。
影片中士兵的死亡是一种随机性、高概率的事情,由于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的渲染,因此死亡与壮烈二字相去甚远,一种毫无反抗力的垂死挣扎,在历史洪流中,人如蝼蚁,命如草芥。
被称作大师的无非两点,缺一不可:一是带有明显个人风格,再则不断进行自我突破,诺兰亦不例外。如果说这部《敦刻尔克》是部还原真实的纪实片,可惜这近40万人的大撤退看上去只千余人的小打小闹,最后激动人心的民用船大救援,老百姓的奉献与牺牲都没有适时展现,被长官面部特写带动的激动情绪,泪点长不过5秒。一度让人质疑该片到底要说明什么?总体制作还算精良的一部片子竟然变得无为而演?
如果要看纪实片,网上有太多二战经典,包括BBC的纪实佳作,那种真实的影像令人不寒而栗。如果只是对诺兰大神的膜拜,那么完全可以与网上虚高的捧赞强烈共鸣。当然有一点值得称赞,看得出诺兰大导心态尤佳,把这部作为二战转折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拍得既不哗众也关乎取宠,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战争经历而已。
这是部导演一个人的电影,用一种看似极简却又时空交错的手法去叙述,形散的主线让大部分受众有些意识懵懂,但至少达到了他形而上提升影片的高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