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民不与官斗”……这一句句俗语揭示出“官与民”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似乎“官”理所当然地是统治阶级的贵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上“官僚”只是“君王”用来抑制“传统贵族”的工具,只起到一种“缓冲”的作用。
春秋之前,并没有所谓的“官僚”,那时统治百姓的要么是君主,要么是贵族分封王。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周天子”这个名义上的共主名存实亡,各路诸侯自立为王,又论战功分封新的诸侯贵族。当时,君主与诸侯贵族是互不从属的关系,这就意味着贵族随时有可能颠覆君主的统治,自立为王。于是,君主便需要一股力量来制衡“贵族”,以保证自己的统治。而“游士”的出现,便让君主找到了这股力量。游士,有才学,但在本国无根基,所有的一切都必须依赖君主。从这层意义上说,游士,便是后来“官僚”的雏形。如此一来,统治阶层就存在着“君主——官僚——贵族”三者之间的博弈,这种博弈一直持续到“宋朝”,最终“君主与官僚结成的政治同盟”最终战胜了“贵族”。
之所以在“君主——官僚——贵族”三者的博弈中“官僚”能取胜,一来是因为铁器和牛耕的出现,让农民的耕种能力变强了很多,在贵族所控制的土地之外,出现了大量的农民耕种的私田。君主主动为这些私田提供保护, 收取“保护费”(从私田中征收赋税)。有了这些赋税,君主就有钱养活听自己话的官僚了。
二来是因为竹简的出现,让更多的人读得起书,不像过去那样只有大贵族才有机会识字。于是,君主也就能找到自己供养的、同时又能为自己所用的人了,对这些人的管理和应用,逐渐就发展成为官僚制。
而到了宋朝,社会完全进入平民时代,随着印刷术的大量普及,越来越多的平民可以读得起书,并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官僚的力量在对抗贵族的斗争中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最终取代“贵族”,成为统治阶级的“新贵”。于是,宋朝之后的历史,便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博弈——皇权与相权(顶层官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