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筱禾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被老师叫起来朗读课文。不知道为什么,一向朗读很好的我,在那次课上,一直把砸(zá)读成凿(záo),而且一连读了十多次才把这个字读对。
当时的场面甚是尴尬,我每读错一次,同学们就整齐地大喊“错!”而我则一脸迷茫地认为自己读得没有任何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读出自以为正确的发音。到后来,我已经不耐烦这种在重复的近乎嘲笑的“错”中继续下去,愤怒之火正要被点燃之时,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把韵母搞错了!
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当时的我只不过因为自己一直被冠以“好学生”的名号,就自以为是地觉得我是对的,错的是同学们。而这件小事也被我记在心里,直到现在。每当我又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每当我又想把错误归于别人的时候,它总会提醒我——先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面对错误,面对失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面对并接受。儿时的我尚且通过十余次的尝试才真正发现并调整,更何况是心智成熟对自我认知更为自信的成年人?而现实生活中对于失败的忽略或否认的情况,远比我想象得要更多一些。
《黑匣子思维》这本书,就从对失败的态度入手,开启了探索失败之旅。
面对失败
《黑匣子思维》一开篇就讲了一个真实的事例:
在一场手术中,医生因为患者无法呼吸而尝试着气管插管。虽然医生们竭尽全力,却最终没能插管成功,患者也因此丢失了性命。大家都觉得医生已经尽力,然而一个很重要的事实被忽略了——在插管失败之时,另一种方法“气管切开术”曾被提及,而且护士也已经把所需工具准备妥当。但医生们已经把全部精力放在了插管上,完全没有进行另一种方法的尝试。
可在事后,没有人对这个细节加以说明。医生们觉得自己在插管方面已经竭尽所能,但这究竟是不是事实的全部真相?
当然,这个震撼的事例并不是为了追求医生的责任,而是通过现实生活讲述一个道理:我们总以为自己已经很努力,即便某件事情没有成功也问心无愧,但实际上,可能有一些细节被我们所忽略,或者被选择性遗忘。
书中提到两个概念——
闭路循环:关于错误和缺点的信息被人为曲解或忽视,导致失败发生后无法进步。
开路循环:指向进步,因为有关错误的反馈信息得到了妥善处理。
很多人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如果我们只是一遍遍地犯错,却从来不去探究是什么导致了失败,好像我儿时一遍一遍固执地读错读音一样,就永远在原地打转(闭路),无法踏入正确的轨道。
由此,也就引出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失败?
飞机失事之后,都要去查看保留下来的黑匣子,找到失事的真正原因,为之后的飞行留下宝贵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面对失败应有的态度——探寻真相,还原事实,把问题的症结找到,并加以改正。建立“黑匣子思维”,正是面对失败应有的态度。也正因此,本书的名称被定为《黑匣子思维》。
“黑匣子思维”,指一种对经常可以在失败后的总结的教训展开调查并从中学习的意愿和决心。这种思维模式能指导人们建立一种机制和观念,让各行各业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被失败吓倒。
——《黑匣子思维》
思考失败
当我们害怕面对失去的时候,也容易逃避失败,因为我们痛恨把损失固化。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沉没成本”,指的是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很多人都知道一旦发现错误,立即停止就是在进步。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很多人为了能“赚回”沉没成本,会选择性地看待事实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从而说服自己继续坚持。
这样的例子在恋爱中屡见不鲜。男生明明已经不在乎,女生却因为三年的感情不愿放弃,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她只是最近工作比较忙而已——这就是害怕失去而逃避失败的最好例证。
那么,我们如何摆脱这样的困局呢?除了心智方面的成长之外,我们还应该建立对照体系——从主观判断脱离出来,用客观事实或数据说话。
比如恋爱中的女生,如果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恋爱问题,为了不冤枉男生,可以看看他在工作之余,是否还有时间去玩游戏,是否还有时间勾搭其他的妹子。将这些与他花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做一个对比,自然而然就知道男生究竟是否还在乎自己。
听起来很冷酷,却是识别失败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黑匣子思维》中提到一个“恐吓从善”的项目,是将一些青少年犯送到监狱中体验生活。很多孩子被监狱中的恐吓、暴力以及狱警的强硬吓得说再也不做违法的事情。这个项目甚至被拍成纪录片被广泛流传。
然而,去体验过监狱生活的孩子真的就此变得善良温顺吗?虽然30年后的回访中有部分人表示那次体验确实让自己拥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但通过对比分析,却发现监狱体验其实一点用都没有。相反,它甚至加剧了青少年再次犯罪的几率!
网络上有句话叫“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对待失败我们应该把这句看似玩笑的话牢牢记住。以为很有效的事情,只有经过参照对比,才能够切实了解其有效程度——只跟自己对比是远远不够的!
随机对照试验提供了一个高度清楚的检验方法,能让灰色地带变得非黑即白。
——《黑匣子思维》
拥抱失败
当我们了解了失败背后隐藏的秘密,我们对它也就不再害怕了。因为解读失败是通往成功的密匙,找到了入口,我们就能够走向光明。
《黑匣子思维》帮我们调整了对于失败的观念,梳理了对失败的解读,之后又提出了一个拥抱失败的上佳方法:测试。如果是一切都准备就绪再开炮,我们只能听天由命地等待结果。但是如果每走一步都能够停下来先测试一下方向是否正确,我们就能快速到达目的地。
关于测试,有一个MVP原则(minimum viable porduct,最小可视化产品,供早期用户测试使用)。书中写到:MVP不仅解决了营销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们为什么要买我的产品,同时也能够发现哪些地方需要加强。
MVP原则不仅仅适用于工业产品,同样也适用于个人成长领域。而想要切实有效地使用这一原则,又会涉及到另外一个领域——如何制定目标,如何把目标分解。
MVP强调的就是小步快跑,这就要求执行者不仅仅要有整体的蓝图框架,也要有详细的计划步骤,这两者缺一不可。就像准备一个考证复习,我们既要有基础-习题-总复习这样的整体框架安排,也要有每天具体应该做哪些事情。如果只盯住考试的日期而没有把任务分解到每一天,最后很有可能在焦虑和恐惧中半途而废。
不要害怕可能看到的失败,正是因为不断的测试和调整,才能造就最终的成功。如果迟迟不行动,或者埋头苦干不懂得看反馈,往往都得不到最好的效果。
成长型思维者认为进步很大程度上由努力推动。他们理所当然认为,失败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黑匣子思维》
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错误,也都有可能失败,这无法避免。能够从中找到成功的密匙,才是失败的全部意义所在。《黑匣子思维》通过大量的案例,详尽而具体地讲述了面对失败、思考失败、拥抱失败的整个过程。读懂了这本书,也就读懂了如何从失败中更快速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