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到底是一种什么味,在味觉里是找不到的,只有在过年时才有机会去感受这特有的味道。年味,其实就是过年的氛围。它可能是模样淳朴的糖果或点心,也可能是全家人围坐,亲情融融的年夜饭。
记忆中,家乡的年味,古朴、浓厚、传统。儿时,一入腊月,村里的年味就渐渐浓厚起来。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打年糕、做豆腐、酿米酒、杀猪宰鸡,忙的喜气洋洋。
对乡村人来说,过年置办年货是一件隆重的大事情。记得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跟着父母去赶年集。年集上鸡鸭鱼肉、米糕糖葫芦、布匹鞋帽等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集上除了吃的、穿的及各种生活用品外,还有玩杂耍、唱戏说书的,熙熙攘攘的连成一片的喧嚣和嘈杂声,把节日的市场吵的热热闹闹。那悬挂在绳子上的火红的春联、花花绿绿的剪纸、贴花映红了人们的笑脸,带来许多节日的喜庆气氛。大人们忙着采购年货,我们这些孩子夹在热闹的人群中,看看这个,瞅瞅那个,小脸冻的通红却依然兴高彩烈。回家的路上,手里举着两个烧饼开心不已,那是在集市上买的烧饼,圆圆的烧饼上面布满金黄的芝麻,咬一口,脆脆的,香香的,解馋又充饥。许多年过去,我还常常想起那种烧饼的模样和味道,可现在的市场上已很难买到了。
在家乡,年味总是伴着炊烟、米香和肉香。土灶里,不时有红红的火苗从灶膛窜出,灶上蒸笼里逸出一股股香白如棉的热气,整个屋子飘着甜甜的糯米香,糯米粉做的年糕洁白如玉,中间有甜甜的豆沙馅,吃起来特别黏,特别甜。锅里卤着猪肉、蹄膀、香肠,热气升腾,满屋氤氲着香味,把空气都搅香了,年少的我围在父亲身边不停地问肉煮熟没。母亲蒸了一锅又一锅花馍馍,还在馍馍上点上红点,红红的一朵一朵的,看上去喜气洋洋,衬托的年味越发浓了。至今还想念母亲蒸的馍,可以揭出一层层的、带着麦子的香味。
贴春联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用土豆粉和开水搅拌做成糨糊。父亲站在凳子上贴春联,我和弟弟负责递春联和糨糊。父亲贴春联的样子很虔诚,好像不是在贴春联,而是在把自己来年的期望和丰收全部贴在那一扇扇门上。一副红红的对联,融入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年的味道被渲染得温馨喜庆。
大年三十,丰盛的菜肴摆了一桌,我们一家大小团团圆圆围坐一起,吃着佳肴,欢天喜地,享受着幸福的年味儿。吃饭前,爷爷通常要讲些话,有对新年的盼望还有就是教育父亲要把日子过好、把子女教育好。从我记事起每年爷爷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家和万事兴。除夕夜里全家人一起守岁,嗑瓜子,畅所欲言。温暖的炉火驱散寒冷、送走旧岁,门上高悬的灯笼是我心里褪不去的年味。 初一一大早,我们穿上新衣新鞋跟着父母去给长辈们拜年,在邻里亲戚之间穿梭,随着长辈们相互间的恭贺,我的口袋也塞满了花生糖果。
正月里还要听大戏,这时天气也渐渐的暖和了。父老乡亲们组织人搭戏台子,吸引着邻村的人来听戏,男女老少,花花绿绿,说说笑笑,戏没开始,人先陶醉。当时演的大多是京戏,现代京剧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我们这些小孩子是跟着大人们去看戏,别人是听戏听门道,我们是看戏看热闹,跟着啍唱“磨剪子嘞戗菜刀”。正月十五是正月里的最后一个节日,乡间的各种庆祝活动此时也陆续上演。舞龙灯、跑旱船、踩高跷等各种文艺表演,喜庆的鞭炮声“噼里啪啦”从早响到晚,将年味推向高潮,吃完元宵看完花灯后,年味才渐渐散去。
时光荏苒,又到春节,勾起我心底温暖的记忆。怀念家乡的年味,记忆深处的年味,是一种从小到大都令人憧憬,萦怀不去的味道。它醇醇的、香香的、浓浓的,令人回味。最暖的是家乡的年味,最浓的还是家乡的年味。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