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端午,大街小巷飘着浓浓粽香。
如今的物质资源丰富,粽子早已不是端午节才特有的美食,想吃随时可以买到。但每年端午时段的粽子,总是有着不一样的含义,总是飘着不一样的粽香。
每逢端午佳节,全国上下都会爆发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就是粽子的“甜咸之争”了。以北方为代表的“甜粽派”和以南方为代表的“咸粽派”各执一词,都说服不了对方。
在我们家,喜爱粽子的口味,不仅仅是普通的“南北之争”,而是“三足鼎立”。儿子爱吃咸味的大肉粽,他爸爱吃蜜枣粽,而我最爱的,是什么都不加的白米碱水粽。
浙江湖州,地处太湖之滨,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湖州粽子全国都是有名的,诸老大,国芳粽……有甜有咸。从小于湖州长大的儿子,自然喜爱湖州粽子,最爱咸口的大肉粽。
湖州粽子成枕头型,故得名枕头粽。也有人因为它颇具线条美,又小巧优雅,故称其为美人粽。
最经典的便是肉粽了。肉粽最讲究火功,肉糜米烂,渗透均匀,同时对粽叶的选择也特别精细。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它的美味:“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
撕开粽叶,露出棕色的粽子,已经忍不住流口水,咬上一口露出一大块肉。肉粽味道香甜,油润不腻,色泽红黄闪亮。经水一煮,瘦肉中的水分和肥肉中的都让米吸收了。肉中既有米香又有叶香,米中有肉的肥美和油润,咬上一口,味蕾瞬间就得到大大的满足。
当然,以上均是爱吃肉粽之人的描述,儿子每次一个大肉粽三口两口吃下去,感受必定也是如此。
孩子他爸偏好红豆蜜枣粽,而且是最爱婆婆亲手包的,今天去乡下过端午,又是拎了满满一大袋回来。
勤劳的婆婆,每逢端午,总是会包上一大堆粽子。等到亲戚朋友们到达时,一个个圆鼓鼓的粽子,已经像一个个胖乎乎的娃娃,躺在篮子里等着被带走。
其实婆婆手艺并不是太好,包好粽子的卖相与买来的相比,确实是差远了。每回都是白线裹蜜枣粽,红线裹肉粽,今天那一篮肉粽叶上,还黏黏糊糊地有些糯米粒,应该是煮的时候漏米了。
不过这并不妨碍孩子他爸的喜爱。婆婆的蜜枣粽,总是真材实料的。雪白的糯米间,镶嵌着暗红的红豆,吃到一半,便能咬到甜丝丝的蜜枣。最特别是,粽子是用柴火土灶煮出来的,总带着一股特别的柴火味。
这应该是孩子他爸最熟悉的味道吧!
当父子俩一咸一甜的爱好“打仗”时,我这个旁观者完全“不屑”偏帮谁。因为,我最爱的一直是老家的碱水粽。
碱水粽是家乡的味道,是儿时的记忆。
家乡的碱水粽,是先用碱水将糯米浸泡透,使糯米染上淡淡的黄色,再用粽叶包裹成长三角形,不放任何馅料,用棕叶撕成的细条扎紧。至今,我总觉着那些用棉线或者细绳扎的粽子,少了棕叶的香味,就是一种遗憾。
因碱水的缘故,煮熟的碱水粽,比起普通粽子,还会多出一味特殊的清香。爱的人特别爱,当然也有人不喜欢。
碱水粽通常都是小小的,剥开清香粽叶,黄澄澄的粽子显得饱满,圆润。用筷子戳住,蘸上一小撮白糖,粽叶草本清香完全浸入到金灿灿的糯米中,口感碱香软糯,白糖在舌尖融化带来丝丝甜味,咬一口又糯又香甜,白糖咔嚓咔嚓,简直是人间美味。
记得小时候,临近端午,家里有了碱水粽,我总会偷偷地塞两个在书包里。放学路上,拿出来,一边走着,一边吃着解馋。还记得我最喜欢的方式是,不打开粽叶,就在尖头那边咬开一个小缺口,挤牙膏似的一边挤一边吃,即使没蘸白糖,依然觉得特别美味。
可惜的是湖州买不到碱水粽,自己又包不来,老家快递寄来,又担心路上耽搁,粽子坏掉,偶尔从某宝上买些真空包装的碱水粽解解馋,总觉着不是小时候的味道。每逢端午,吃不到碱水粽,总是我的遗憾。
就这样,我们家的端午佳节,三个人各自有爱好,肉粽,蜜枣粽,碱水粽,“三足鼎立”,可谓是三种粽香,三份情!
家乡的味道是个有趣的东西。常年在外,偶尔闻到一股熟悉的香味,调动了我们的味蕾,大快朵颐时,总是忍不住夸赞:就是小时候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
关于这个,有个有趣的说法!有科学表明,肠道中的微生物可以控制我们大脑中的所思所想。
我们的肠道菌群已经习惯了小时候的食物,异地他乡吃到熟悉的味道,脑海里还忍不住地赞一句:就是这个味道,其实,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肠道菌群找到了当年的培养基,这种喜悦传达到大脑,所以才让我们感动得泪流满面。
或许,我的肠道细菌群,多年之前已经适应了碱水粽,以至于每个端午节对于碱水粽念念不忘。
或许,儿子长大后,若离开湖州前往外地工作,每逢端午,也会思念湖州的大肉粽!
本文参加齐帆齐2021年中征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