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老师用一句谚语来描述生活:山坡上开满了鲜花,在牛羊的眼中,它只是饲料。
有的时候我们能够看见鲜花,但是当一个人的心被名和利那两条船遮蔽的时候,我们能看见的世界也差不多遍布饲料。毕竟饲料是可吃的,东西是有用的,而鲜花是神秘的,是审美的,启迪心智的。不要认为只有牛羊才看见饲料,其实,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每天看到饲料太多,看到鲜花太少。
先普及一下那两条船的故事吧。据说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他问当时的高僧法磐,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盘回答,只有两条船。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法盘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
以上全是抄的,下面要说自己的话了。
在写作者的世界里,鲜花可以喻意为你的初心,也叫文学梦,饲料就是靠文字带来的物质回报吧。如果文字是你唯一的生活来源,那么这种回报来得越快越好、越多越好。而靠初心写出来的那些东西,不一定能够给你带来物质上的回报。而能带来物质回报的那些,比如明星八卦呀或者狗血情感文呀,又是你所不屑的,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有一天,培训班的两位老师因为这个问题辩论起来。一位老师说,现在段子需求量很大,而且又短又好写,同学们都把注意力放在段子上,发表了的稿费不亚于一篇千字文;另一位老师愤而攻之,说,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写段子,有的人就想写抒情文或者想写长篇小说,非要把精力分散去,急功近利,到最后什么也做不成。
教我们的老师都算大咖了,尚且没有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结论,作为学生的我们又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鸡汤文里都让我们不忘初心,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最早来自纪伯伦: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我认识的一个人,原来是大学老师,他一心要写出长篇小说来,主动要求到图书馆工作,就是为了方便查阅史料、补充资料,来搞他的创作。他心无旁骛,待遇微薄,妻子离他而去。写出来的书没有出版社肯要,人到中年,孤家寡人,成了别人眼里的笑话。但是他还在坚持。我很想鸡汤地让他逆袭一下,但是目前还没变化。《奇葩说》里有一个辩手说出了一个社会上认可的观点,那就是,不管你怎么努力,但是你努力的行业里,如果不挣钱,大家都会认为你很懒。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问题。
就把那两位老师来做两种人的代表吧。第一位老师让大家去了解市场,分析畅销书的特点,跟风主流媒体。他认为创作的唯一目的就是挣钱。这样写出的东西自己未必喜欢,但是没关系,只要有人花钱买就行。这种人身边非常多,刚有人在群里约稿,要情感直白文,故事越曲折,越吸引眼球越好。只要采用了,能快速给稿酬。写作者们趋之若鹜,比赛谁能写得更污。这种人对写作的最后结局就是,要不彻底忘了自己初学写作的心,忘了自己的文学梦,彻底幻化成一个商人;或者彻底放弃文字,改行干了别的。
另一位老师可以代表那种坚持寻找鲜花的人。他们也有可能成为莫言,但那个几率太小了,大多数会成为图书馆男。也有一直坚持初心写作的人,只用手我手写我心,这种人一般都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用业余时间来写作,他就可以不去随波逐流,不去奉承读者。他们是那种自带饲料找鲜花的人。
最近看了一位知名作家的讲座,她仿佛是从古典画中走下来的人,穿着棉麻服装,简约的民国发型,人到中年,却还眼波清澈。她说自己是和时代保持距离的人,她每月都要买很多书,关于服装的、关于茶道的,不追求流行时尚,只听从自己内心的需求。我想她肯定不会崇拜马云语录之类的,她就是生活在鲜花中吧。然而,有人告诉我,她在没有成名之前,也写过顺应市场的文字,直到她有了能力做自己,她也自带饲料找鲜花的人吧。
那么,我们初学者是不是已经知晓了该怎么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