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千万不能“教师不作为”。
(32)要用教师的力量、教师的思考、教师的明智、教师的信念和教师的情操去鼓舞血汗的思想和情感。
(33)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策划者,更是指导者、引领者、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34)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情况临时生成讲解的内容,这样的临时生成,就需要更强的实力,更广博、更充分的知识储备以及足够的应变调控能力。
(35)语文教学要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讲在学生的疑难处,讲在精要处,讲在精彩处。
(36)预设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尊重,那么生成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教师要带着预设走进课堂,但又千万不能被预设“绑架”。
(37)苏霍姆林斯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这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
(38)善待课堂用语。这一节作者提出了很多要求:
1“漂洗”语言杂质。
2要让指令语言科学化。指令性语言的指向要清楚,要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思考,应该回答什么,要求要尽量明确、具体、说到细处。对于重要的指令,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重复和强调。
3 丰富语言,让课堂评价语具体化。
4 要让评价语具有归纳性、系统性。评价语,不应只是判断对错,更应是一次梳理和归纳。
5 要注意评价语言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6 要注意过渡语言前后的关联性。
7 要注意过渡语言的必要性。
(39)“作者介绍”教学的误区
第一,程序固定,机械呆板。
第二,内容庞杂,难以消化。
第三,形式单一,缺乏生动性、趣味性。
(40)语文课,教师尤其应该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想象的权利,让他们尽情地去想象、理解、感悟、发现。
语文课,讲究“悟”字,教师要带领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悟”出一些道理。但这“悟”来自文字本身,来自文字所给予人的想象的空间。而现在,多媒体的过度使用是否掠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这纷繁热闹的氛围里,学生还能认真思考语文的真谛吗?
(41)合作交流要注意“三性”
1 交流必须讲究“科学性”,课堂中的交流与合作一定要建立在自学的基础上。
2 合作交流更要强调“必要性”,切不可为交流而交流。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没有合作交流的必要——过难的问题,交流也交流不出个所以然来,而容易的问题自己一个人就能解决,也就不存在交流的必要性。
3 合作交流要有“真实性”。
合作交流不是一剂对万事都适合的良药,教师一定要斟酌问题的难易程度,考虑交流的必要性,保证合作交流的科学性。同时,教师也要尽力确保小组内成员的合理分工,保证合作交流的“真实性”。
(42)教师必须明确一点:教师的角色是领导者、计划者和设计者,教师在合作交流中要做的就是观察和总结,对于学生只能适当引导而不能过度干预。
(43)为更好地达到复习课的目标,要注意“三化”:
归纳整合复习内容,使知识系统条理化;
采用多种复习形式,让复习形式多样化;
精心设计引领语,让复习指令清晰化。
(44)归纳整合复习内容,使知识系统条理化:
(45)采用多种复习形式,让复习形式多样化:教师要把复习的权利还给学生,通过组织种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以便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学习状况,进行相机点拨,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有更大的提高。例如检查背诵,可以通过组内检查、组间检查、小组推荐、组间指名背诵、男女生声部背诵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再例如,整理文言文知识结构图时,教师只提供知识结构图的框架,只列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特殊句式等几个方面即可,具体内容则由学生自己完成,并让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示、表达,让学生真正参与整理、评价的过程,充分调动其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