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聚会于小姨家,席间提及餐后带孩子们去赵州桥走一走,看一看。
女儿每次学完语文课本都会萌生到实处一睹真容的想法。此次回家,一个小时的车程如此近,去吧。
带上家族中的四个孩子,喊上兄弟姐妹一行十人,开了两辆车出发。距离不远,路却难走六十公里开了一个半小时。一路感慨此路适合驾驶吉普车。
本就知道书中描绘与真实景象总有部分差距,自然不会抱有太大的期待,随着科技的发展,1400多年前的桥总不会比现代的各种跨海大桥来得宏伟。甚至也想到了它总归会历经沧桑经过多番整修,能够保持原有修建工艺的基础上修葺的容貌。
来到桥边,看到横跨近四十米洨河的赵州桥仍然觉得很大气,走上桥面寻找栏杆上,语文课本里描写的几只活灵活现的龙图案,女儿告诉我这是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那一只是两只相互缠绕飞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这边是双龙戏珠……使得整座桥有气势。
走下桥站在一侧打量整座桥身,一个大大的拱形桥洞横跨整个河面,中间没有桥墩支撑,桥洞两侧上面各有两个小桥洞,孩子们看到有人钻到小桥洞里面也跃跃欲试,爬了上去。每个人都试图沿着桥的斜面往上爬,可是那斜面光滑,脚刚踩一步,身体早已滑下来。这点难度却激起了人们的挑战欲望,定要登顶,手脚并用,爬,抓,使劲浑身解数,调用儿时爬树翻墙之经验,两个大男人挑战成功。站在顶端炫耀,孩子们羡慕不已嚷嚷着也要到顶,于是后面的人帮助推脚,并拉着前面大人的腿往上爬,历尽辛苦,使出浑身力气,微微冒汗,一次次失败证明如今的孩子们从体能到技巧还是比我们一代差了一些火候。
整个桥身可见修葺的痕迹,石头的颜色到桥身的裂纹都见岁月的痕迹。最引人注目的是桥身是整齐均匀的钢钉,乍一看以为是修葺所用,查阅资料才知道这本身1400多年前隋代建桥工艺就有的,此刻不禁慨叹人类智慧。
离开赵州桥,参观桥博物馆,了解了桥的历史。不仅知道了中国的四大名桥,还从独木桥,吊桥,栈道,拱桥,浮桥……桥的发展史也是中国的建筑发展史。在中国第一桥的展馆,看到了茅以升的关于赵州桥的手稿,还有梁思成与桥的合影,看到这些,想到建筑学的科学与美,不禁感慨建筑学家们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贡献。
赵州桥之行燃起来我对建筑之美的好奇,恍然明白人们沉迷于建造游戏的乐趣,由自己设计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空间,同样也是对自我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