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陪多多睡觉,她让我抱抱她,我说:“你还欠我一个道歉。”
她搞怪的说:“对不起,没关系 ,完了。”
我使劲咯吱她,坚持让她道歉,她就是不道歉,说:你在我的朋友面前踢了我一脚,你就不能坚持到回家再收拾我吗?
我说:“你在你的朋友面前,不和我好好说话在前,我踢你在后,你要先道歉,再说我的事情。”
我们折腾了一会儿,她终于道歉了,也达成了共识,如果她以后不尊重人,乱说话,我就回家用家法棒收拾她。
后来,很快就转头睡着了。
昨天上午坐了1个半小时车到南湖,采访了一位妈妈,我们聊了很久,我问了五个问题:
第一:支撑你每周来参加我们读书会的动力是什么?
第二:你如何看待“不公平”?(因为她在叙述中,多次给孩子表达过一些“失败”是因为“不公平”和“黑幕”)
第三:你观察过你的孩子如何选择朋友吗?
第四:你有刻意为孩子的成长去营造环境和氛围吗?
第五:你有没有和老公讨论过,你们希望培养一个怎样的孩子?以及如何具体做?
这位妈妈给我提供了饱含情绪的真实信息,我也给她复盘了一个她描述给我的她和儿子参加一次活动受挫的经历,让她看到了对一件事情不同的解读,从而看到了一件事情,因为解读的动机和方式从而产生的不同的结果,消极还是积极?正向还是负向?赋能还是压抑?
这些也恰恰找到了她和老公都困扰的孩子遇到困难逃避、哭泣,内心脆弱的原因。关于养育的问题,绝大多数的问题,要么是我们的标准有问题,要么就是我们的环境出现了问题,从而催生出了孩子身上的某一个“问题”的表征。所以解决问题的基础,是找到“问题”到底是什么?
昨天下午见到一位刚从国外回来,从小都非常优秀,非常乖巧,刚刚她的创业项目在国外拿到一大笔融资的女孩子,却因为无法应对一下子被推到风口浪尖上而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无法应对周遭的环境,不得不回武汉休养。
这个孩子,从小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温室里,得到来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姑姑父还有自己父母的百般呵护,而这一切呵护都在活生生的切断孩子与外界的链接,葬送了她一次次练习自己与人沟通的契机。从而,即便机会来临,也无法承受。
我们欠给孩子的一个“道歉”,给孩子适度的爱,而不是我们自以为是的爱。
以此文献给每一位殚精竭虑的父母们,给孩子一条生路,从我们管住自己的手脚开始。
世界上无完全的爱,选择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