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反转呢?反转就是推翻之前让人深信不疑的事实,并揭示出另一种真相。
举例
我有一天晚上改稿子加班到深夜,开车回到家车库里已经没有停车位,因为怕第2天早晨被警察抄牌,我开车穿过主街,将车停在离一小区有一段距离的一条僻静的小街上,然后走回家。走在昏暗无人的小街上,我突然觉得后面有人尾随,我走快他也走快我走慢他也走慢,我吓得魂飞魄散,撒开脚丫子跑起来,他也跑起来。
我以为我点背遇到了打劫的,心里已经想好了,逃不了就一股脑的将包手表项链,全部双手拱手让给对方。结果是我下车时手机从包里滑落到地上,对方是个夜跑者,路过时发现手机,远远的见小街上只有我一个人,认定应该是我掉的,便跟上了我。
这个经历就是反转。前面所有的遭遇都让人深信不疑,遇到坏人了最后并揭示出另一种真相。
其实生活中的反转比比皆是,我小时候特别倔,我们家住在群艺馆,当时小孩子都爱看动画片,群艺馆有一款德国进口的沙巴牌大彩电,那时80年代初普通老百姓家里还没有电视机,有电视机的,也是那种黑白小电视。
所以每到放动画片的时间,馆的一帮小孩子就都在群艺馆里看那台大彩电,那一次正在放铁臂阿童木的时候,一位工作人员嫌我们这帮小孩太吵闹了,将电视给关了,还套上了套子。我们看得正起劲,我更是特别想看完,便想把电视机套子给拿掉重新打开看。电视机放在电视柜上,对于七八岁的小孩子来说有点高,我在掀套子的时候一用劲将电视机拽到了地上。
一帮小孩吓坏了,那个小伙跑过来一见电视机摔到了地上,屏幕的一角摔碎了一块也吓坏了。那台彩电4000多元,在80年代初是一个奢侈品。所以那个小伙赶紧将管理的电工找过来来看看电视还能不能用,这个时候,那个小伙就告诉电工说我是因为他关掉了电视很生气,故意将电视摔掉的。
电工看着我直叹气,说要接上电试试看电视还能不能用,并说一接上电,电视机很可能爆炸,让我们这帮小孩都离开。我这个时候倔劲上来了坚决不走,歇斯底里的称是我将电视弄到地上的,但我不是故意摔的,我是想看电视不小心掉下来的,要是真爆炸那就把我炸死吧。
我妈听说我闯祸了赶了过来:你看不了电视竟然敢摔电视,你爸在外开会马上就要散会了,等你爸回来了看怎么收拾你,一边要叫我拉出去。我死都不肯,连妈妈都认为我是故意的,我是百死莫辩。
这个时候我爸回来了,所有的人都看着我爸,电工在跟我爸解释事情发生的前前后后,依然说是关电视惹我生气了,我摔了电视。我一声不吭愤怒的看着所有的人,也等着看我爸怎么收拾我。
这个时候神反转了,我爸将我搂在了怀里,安慰的拍了拍我的后背,没事了没事了,有老爸呢,老爸知道你只是想看电视是不小心对不对。
这就是生活中的反转。后来因为电视机摔碎了屏幕的一角,我爸主动赔偿了500元在那个年代那是一笔巨款,我爸还特别交代我妈这事翻篇了,从此以后不许我妈再提一个字。
父亲是用爱用信任维护了我,他也让我此后一生都明白一个道理,相信你的人,你不必做任何解释,不相信你的人你做任何解释都没用,也让我此后一生都愿意选择善良,愿意设身处地的去换位思考。
这样的反转是因为爱,爱是最大的悬念。
那这段经历如果写成故事,其实就是一个结局反转的故事,前面所有的叙事都是误导叙事:我闯了那么大的一个祸,所有的人都说我是生气故意摔的,这比闯祸本身性质要恶劣的多,肯定要受到父亲重重的惩罚,结果却反转推翻了这个误导人们深信不疑的事实,揭示出另一种真相,最后父亲用爱维护了我。
要构成反转,首先要通过叙事营造一种所谓的真实去误导读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误导叙事,其次再将这个所谓的真实给推翻。
我们在写故事时具体如何设置后面的反转呢?下面交给大家两种容易掌握的方式。
第1种方式:
设置一个与正常事件走向相反的结果,就是在结尾的地方,事件没有沿着读者以为的正常的走向发展,而是陡然逆转,出乎意料。
举例
一个女孩幼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为了能更好的照顾年幼的女儿,给女儿雇请了一个保姆,保姆带着一个跟女孩差不多年龄大的儿子住进了这个家里。十几年来父亲对保姆母子俩特别好,保姆对女孩也精心照料,谁知在这个女孩16岁的时候,父亲得了重病,更让女孩无法接受的是,父亲在生命的最后竟然娶了保姆。
那父亲去世后,女孩对成为继母的保姆非常排斥,但这个保姆根本不以为意,还像过去那样一刻不离的陪在女孩身边。女孩考上外地的大学以后,这个保姆也跟着到了外地,并且在女孩上大学的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做一些快餐的生意,还兼职了家政服务员随身照顾她,非常的尽心。
保姆的儿子没有考上大学,远去深圳打工,与保姆相依为命的女孩终于接纳她做自己的继母。女孩大四的时候考取了美国的研究生,需要一大笔钱留学,继母坚决反对她出国留学,称拿不出那么一大笔留学费用。
女孩很生气,父亲变卖公司的钱都给了继母,你竟然说没有钱。情急之下女孩表示她要卖了父亲留下的房子,这个时候继母变脸了:我也是你父亲的妻子,房子也有我的一半,我不同意卖。
故事进展到这里,当读者都以为看穿了这个保姆的真面目,来猜测女孩父亲当年重病的时候一定是被保姆蒙骗,才变卖了公司娶了保姆。保姆这么多年对女孩的好都是假仁假义,目的就是他父亲的财产。
这时候结局反转了,原来女孩的亲生母亲是个精神病患者,因为狂躁症自杀了,女孩身上也遗传了母亲狂躁症的基因。所以当年父亲重病时,将真相告诉了保姆,并且恳请保姆照顾自己的女儿。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那么小的女儿父母双亡,独自一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个病,所以他非常放心不下。
女孩父亲变卖公司的钱,保姆一分没动,给女孩留着将来做嫁妆,而女孩花的钱都是保姆干着多份兼职工作挣的,保姆的儿子当年考上了大学,因她无力同时供养两个孩子,保姆的儿子懂事的选择了放弃。
布鲁斯威利斯的电影第六感也是这样的,反转,设置了一个与正常事件走向完全相反的结果:
一个九岁的孩子声称能看见鬼魂,儿童心理医生认为这个孩子患上了幻听幻视的心理疾病,想要帮他治疗。因为之前曾经有一个12岁的孩子也患上了这种疾病,医生没能帮她治好,最终孩子开枪自杀了。
这成了心里医生心里边过不去的坎,所以当他遇到这个有相同疾病的孩子时,他全身心的想要去用爱帮助这个孩子,避免相同的悲剧,再次发生。心理医生从最开始孩子不接受他,到后来用爱打开了他的心房。从容的能够去面对一切,与自己的幻听幻视和谐相处。
但结局却发生了反转,在和孩子告别时,心理医生意外的发现原来自己就是一个鬼魂。之前他治疗那个12岁的孩子时被那个孩子开枪杀害,声称能看见鬼魂的九岁孩子,之所以能看见他,并接受他的治疗,就是因为他是一个鬼魂。
这是一个与正常事件走向相反的结果,在结尾时事件并没有按照读者以为的正常的走向发展,而是陡然向相反的方向逆转。
第二种方式
设置一个与人物性格相反的动机。即设置的动机,与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完全不相符,通过误导读者来增强反转结局的影响。
设置的动机与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完全不相符,并且作者始终把人物的真实面目藏得很好,骗过读者,通过误导读者来增强反转结局的影响。
举例
两张图片。
这个结尾的设置就是与人物表现出来的性格相反的动机,在前文误导叙事的铺设中,丈夫的性格是爱老婆,爱孩子的深情男子,对妻子呵护备至柔情似水,但这样做的动机却是阴狠的内情。他在等待时机,布置好一切,不仅将妻子和他的孩子轰出家门,还让妻子承担债务。
掌握好这两种技巧,反转的设置就有了基本思路。这两种反转,其实就是抓住了读者惯常的思维和心理,事先挖好一个坑,让读者往里面跳,然后在最后结尾处逆转。
结尾反转的设置通常都是在前文的铺陈中,有意识地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到某处,然后在结尾时,巧妙的安排情节完全颠覆读者对结果的预想,使读者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但是反转的设置除了出人意料之外,更关键的要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但必须合情合理。反转有以下两个特点:
1.意外性 反转是否出人意料,出人意料的程度越高,反转设计的越高明。
2. 合理性 追求意外性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合理性。
反转中,合理性和意外性是不能分开的,否则反转就成了最大的漏洞。反转的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它是合理的意外,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但是反转又不等同于意外,反转要比意外更多一步,有意的误导是先反再转,先误导叙事再反转真相。
这种意外是写作者在前文叙事的过程中,对,读者有意的误导而造成的意料之外,再反转真相。因此,首先要对误导叙事进行充分的表达,并在引导读者去相信误导叙事的内容的同时,还要为将要反转的真相留下合理的逻辑。这样最后揭晓真相时,读者才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因此,反转结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1. 反转结局毫无逻辑可言
导致最终反转的主要因素,必须相互联系,有内在的因果关系,才能向读者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不能为了反转而反转,却忽略了故事本来的性征是否具备反转的特点,如果结尾强行反转,如果忽略了之前故事的铺垫,可能会使原本没有问题的故事逻辑体系崩塌。
故事的逻辑也就是故事内在的因果关系出了问题,那这个故事就会被读者质疑,反而偷鸡不成蚀把米,造成故事烂尾。
例如
两个相爱的人,感情非常浓烈,男孩患有脸盲症,但两个人相互理解,女孩深爱男孩帮助男友识别人脸,一直是高甜撒糖。可是结尾却反转了,女孩提出向男友分手。原来这时候女孩发现男孩是自己的救命恩人,男孩患有脸盲症就是因为当初救女孩时被车撞了。
这样莫名其妙让男女主人公分手的反转就是强行反转,它造成了故事逻辑内在的因果关系出了问题,故事烂尾了。女孩儿发现了真相应该是为了弥补当初对救命恩人的伤害,更要陪在男友的身边,这个逻辑就不通。
它只是追求意外,追求反转,却没有考虑故事的合理性和逻辑,结果反转就成了最大的漏洞。
因此,导致反转的各种因素必须相互联系,有内在的因果关系,才能向读者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2. 确保反转的逻辑性,就要为结尾反转的真相,留下合理的逻辑。
就是说在误导叙事时,要注意胃反转的真相,留下一些线索。
比如前面举的电视机的例子,父亲之所以用爱维护了女儿,并不是包庇,而是他深知自己的女儿虽然倔,但绝不是一个满身戾气的孩子。写这个故事时就要在误导叙事的环节,以一些具体的细节留下合理的逻辑。
保姆的那个例子,在误导叙事中,已经为反转的真相注意留下了一些线索。女孩儿幼年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情绪无法控制的狂乱,尤其是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她出现了情绪几乎崩溃的状况。
父亲带着女儿远离家乡,从来不跟家乡人有任何来往,就是怕女儿知道自己母亲的真相,情绪崩溃引爆体内的定时炸弹。这样在最后揭晓真相时,读者才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上文中那对夫妻的故事,同样是在前文的叙事中留下了合理的逻辑,两人婚后一直打拼事业没有要孩子,而在十年后34岁的女主人公想要孩子,却迟迟没怀孕。这就为结尾反转留下了伏笔,为结尾反转的真相留下了合理性的逻辑,让整个故事的反转经得起推敲。要让最终导致反转的各种因素,必须是相互联系,有内在的因果关系,而不是只是为了迷惑读者将逻辑性抛在一旁。必须将每件事联系起来,还是那句话,在故事中没有一件写出来的事儿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