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了几个视频,内容都是当事人设计“调侃”电话诈骗的骗子。
我们看的是不明真相的骗子以及双方搞笑的对话。看完之后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当骗子觉得对话不对劲的时候,往往挂断电话。即使当事人主动再次拨打过去,骗子接了电话,也会由其他骗子接听。很少看到双方纠缠,对骂等冲突出现。
进而想到我们遇到的生活,比如休闲时光,我们点开群,可以跟一个陌生人为了一句不被我们接纳的言辞较劲很久;比如职场,往往老板的一个态度,同事的一个作为会牵动我们的情绪;比如情感,对方的一句话,或者别的什么,能让我们浮想联翩,猜测这些人背后的动机。
而视频里的骗子,当我们明知道这是一场设计,但当骗子知道没得手时,能第一时间结束纠缠这是为了什么呢?我总结了这么几点:
1.目标明确:打电话,设计对话情境是骗子得手唯一方法,目的就是让被骗的人乖乖打钱。在没确定对方是否真的上当之前,向着目标走,对方再”无理“也接招。
2.动力持续:大家都知道,诈骗通常是由团伙成组织般的分工工作,通常负责打电话的人一天要打给很多人。可能十个里面有两三个可能会上当的人,而真正完成被骗的,可能只会有一个人。如果被忽悠了,不挂断电话,就会耽误他们骗 “真正可能受骗的人”从而无法达成诈骗目标。
这些录视频的人,是以忽悠诈骗分子为手段,起到警醒世人的目的。对诈骗者而言,他们属于不友好的,故意敌对的群体。而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总有一些不对我们友好的,有时会在某事上故意针对我们的群体,给我们制造一些事件,耽误我们的工作效率,延误目标达成。
最重要的是,当我们知道生活中这些人充满的主观恶意时,我们会陷入愤怒、悲伤、委屈等负面的情绪中去。内心更敏感的,会陷入到怀疑世界,最后自我怀疑中。我们很少会像视频里的骗子一样,当发现对方的主观恶意或事件结果不如我们所愿时,我们能“啪”的挂断电话。我们擅长运用的意念机制是——你凭什么这么对我。然后为了去解答这个问题,给自己设计一些答案,再由这些答案,驱动我们进一步的做法。
慢慢的,我们由最初对目标的追逐,在过程中却转变为对他人情绪的投射与反馈。而这种投射和反馈,若偏离目标,很有可能把人带入迷茫、空、惶然等不知所措的境地。
因为爱人一个不当回应,催化了内心的不安全感,然后不停的去找情境去印证对方的不爱证据。却忘了,当初的结合,是为了什么样的目标而行的。
因为老板嘉奖了另一个人,而催化了内心需要被承认的需要,然后会懈怠工作,带着“反正你看不到我的努力和不承认我”而消耗着时间与机会。却忘了,当时做这个岗位,是为了满足什么样的需求。
如果我们能学学骗子,带着要完成任务的心。我们可能发现,我们可能会有更多的选择。比如,不是找情境去印证别人的行为,而是找证据去支持自己下一步的决策。
情绪会使人用各种现象支持自己的判断。
而证据会支持人做一个果断的选择。
而完成任务,只和自己的一生有关。
——最近在修习界限感、情绪、决策之间的能量。恰好今晚看了几则网友调侃诈骗分子的视频,在笑之余,感受到骗子之所以能骗到人,是由于他们在行骗时只带目标,不带所谓的感情。行骗遇阻即切断,不拖泥带水。但值得注意的是,骗子的每个对话,都是充满“情感”而非理智的,对话都具有一定的感情诱惑性。情绪值得拥有但不值得被夸大,甚至被转化为别的东西。愿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看清自己的实相,让感性、理性回归自己的位置,不侵犯界限,有序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