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成语学文言
新疆乌苏市第一中学曾艳青
成语大多来源于古代文献典籍,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借助成语来学习文言,是学生记忆和推求文言词语意义的最好的载体,同时学习,相得益彰,可谓一石而二鸟,并且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一、依据成语理解,掌握文言实词
成语保存了大量的鲜活的古汉语实词,对那些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如果能较好地利用成语去记忆或推求其词义,那么许多难懂的文言语句就会迎刃而解。如“蒙故业,因遗策”中的“因”是难点,我们就可联系成语“陈陈相因”解释为“沿袭”; “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履”是重点就可联系成语“如履薄冰”解释为“登,踩,踏”;“女也不爽,士二其行”可联系成语“毫发无爽”解释为“违背,差失”;“聊乘化以归尽”可联系成语“聊以自慰”解释为“姑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堪”都是“能够”的意思,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
2、 借助成语结构,理解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在学习文言虚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成语的力量,是文言虚词华丽转身。如:之: 置之度外(它,代词) 患难之交(的,助词)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此之图(助词,提前宾语) 以: 以噎废食(因为,介词) 以卵击石(拿,用,介词) 以貌取人(凭、据,介词) 数以万计(按,介词) 拭目以待(而,连词)以手加额(把,介词)于:无济于事(介词,对) 问道于盲 (介词,向) 重于泰山(介词,比) 行成于思(介词,由于) 青出于蓝(介词,从) 而 :树欲静而风不止(连词,表转折)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连词,表假设) 见机而动(连词,表承接) 侃侃而谈(连词,表修饰)
三、巧用成语内涵,拓展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种类多,内容丰富,学生归纳起来繁而杂。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利用成语来记忆的话,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如:“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寡人之于国也》),可联系成语“衣锦乡”(“衣”,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穿”);“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可联系“ 十年树木“(“树”,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种”);“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可联系“狼吞虎咽”(“翼”和“狼”都为名词用作状语,像……一样);“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可联系“东奔西走”(“东南”“东西”都为名词用作状语,向……);学习动词的使动用法时可联系惊天动地、威武不屈、望梅止渴、悦近来远、斗鸡走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成语帮助学生理解。
四、依托成语现象,解读文言句式
成语中包含了所有的古汉语特殊句式,且短小而上口,便于记忆和提取。
1、判断句。如:言为心声 心之官则思 胜败乃兵家常事 来而不往非礼也
2、疑问句。如:不亦乐乎 岂有他哉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被动句。如:金石为开 见笑大方 兔死狗烹
4、宾语前置句。如:时不我待(时不待我) 辞不意逮(辞不逮意) 人莫予毒(人莫毒予) 何去何从(去何从何) 不此之图(不图此)唯利是图 (图利)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将附焉)
以成语用例辅助高中古汉语的教学,方便易行,引人入胜,能快捷有效地化解古汉语教学中的诸多难点。 但是利用成语教学文言文只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切不可以偏概全、本末倒置。要真正学好文言文还必须全面地认真研读经典的文言篇目,那才是学好文言文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