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经历了作为PM的第一次滑铁卢——从0到1的“亲儿子”基本被宣“失败”,宣判者当然是市场和用户反馈——这个宝宝即将面对进行彻底的产品重构。
我厂也终于为我交了第一笔学费——半年*一半团队的投入,产出是,一个新手PM的经验教训。
掐指一算,竟然已经实习了七个半月,当初对于机缘巧合的好奇种子,也终于开始冒出嫩芽。这段时间的成长,基本上可以算是对性格的重塑——理性、耐心、追问到底。
早上,和闺蜜A抱怨工作不太顺利,在我的不断追问下,她最终表示已经忘记自己为什么当时心情不好,因为看起来没有根本问题。同一个群里的闺蜜B表示兮兮同学理性出了新高度,简直可怕。
本质上来讲,PM唯一的工作,就是定义产品。然而定义产品的过程就是不断回答“为什么”的过程:
设计层面:为什么这么设计,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了解客户的关注重点和业务习惯。
产品层面:为什么做这个产品(解决哪些客户的哪些问题)、客户为什么会面对这个问题。到了这层,需要挖掘客户的“真痛点”,找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非一些表象问题。
市场层面:为什么要解决客户的这个问题(他是不是面对着更重要的其他问题)、为什么帮这类客户解决问题(有没有更大、更值得服务的市场)。
作为一个新人,原本以为自己的工作是设计层面的实现,没想到是从市场到设计的全面挑战。
工作节奏上,之前一直觉得勤奋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现在才愈发认识到——大部分的勤奋都是在为战略上的懒惰与失误填坑——而这样的勤奋势必为未来造成更多的坑,当然还要再算上现在填坑的成本。唯一能做的,就是承认失败,然后从头再来。
为什么失败——究其根本,一方面是我的急躁,一方面是老大的“手软”和疏忽。当然我们都已经吸取了教训——老大的追问越来越深入、我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
大概一个月前,老大曾经警告过我“多休息”“放轻松”,然而当时我明显没有领会她的意思——对于PM来讲,“饱和”往往代表着沉溺于细节,而细节之所以会耗费大量精力,很多时候是因为“最开始没想清楚”。真正好的产品,一定是简单的——操作简便、逻辑清楚。如果陷入填坑之中,则彻底忽略了失败的危险,只是愚蠢地投入。
承认失败后,老大欢快地跟我讲,重构产品就像重构人生。但是她觉得我非常有做一个优秀PM的潜质。其他PM小伙伴得知我要重构产品,纷纷发来贺电,恭喜我这么快就经历了重大失败。
(大概是因为优秀PM必然需要对哲学、人性这种无用东西的好奇和愈挫愈勇的自我重塑能力吧)
不要做点上的事情,要做面上的事情。
工作是做不完的,PM第一要务是时常跳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
而且之后要更加目标导向,详细记录整个思维过程。不能在市场层面找到说服自己和别人的答案,就不要轻易到产品层面去,更不能急着去设计层面。
我问老大,信息是无穷无尽的,永远没有办法判断哪条路才是真的对的怎么办。
老大说,PM就是永远在和不确定性博弈,你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收集信息,然后通过逻辑找到赢面最大的路,然后快速试错。起步要慢、要稳,充分决策之后,实现要轻、要快。
前天和同事们一起轰趴,第一次完德州,非常喜欢。老大的策略是,如果牌不够好,就观战,但如果牌好,则下重注——查理芒格大概也是这种策略的信徒吧。不把资源浪费在过高的不确定上,等待敌人彼此消耗殆尽,时机垂青的一盘,出手赢大。
PM的工作就是一场无边的修行——永远怀疑和追问,却要把决定做的事情的信念给到团队。
深入思考、只做必须中的必须要做的事情。
Men propose, God dispose.
PM最高的境界,大概就是 空。